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是西方化的世界。其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对于这种状态,很多人有了争论,人们不可避免的面临这样的问题: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

其一,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的改革;其二,有人认为东方化受西方化压迫不足虑,需翻身;其三,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

——摘编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原文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提到:“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意在表明
A.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B.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020-02-05更新 | 452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线上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首次将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从1918年的第五卷第五号开始,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并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上述史实表明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B.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系统研究
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2020-02-05更新 | 388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线上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   王守仁,绍兴余姚人。王守仁的青少年时代,兴趣广泛,中举人以前,已仰慕“圣学”。朱熹谓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守仁即取他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之,不但未得“理”,反而害了一场大病。已而,攻佛、老之学,“遂有遗世八山之意”。正德朝政治败坏,时局动荡,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思想家们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儒学,为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思想武器和哲学根据的任务”。此时,王守仁被贬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据说,忽然在一天夜里,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嘉靖初,王守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心学”思想:“心生万物”说、“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之教”。“所谓守仁学以致良知为本”,他主张要用所谓“良知”去代替“私欲”,其“良知”,归根到底是指封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人的道德修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
2020-01-3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省级示范高中2020届高三上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尚法而不尚贤’。”下列言论与之属同一学派的是
A.“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D.“古者圣王之为攻,列德而尚贤”
7 .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颁布《国民党宣言》:“国民为国之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颁其名日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宣言中不提民族主义,只提民权主义,这是因为国民党
A.认为辛亥革命后民族革命已完成
B.国民党以新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只以巩固共和实现平民政治为宗旨
D.这时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020-01-20更新 | 3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省级示范高中2020届高三上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国,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清)大学士倭仁

材料二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当前世界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20年)

材料三   2015年,斯蒂芬·霍金警告称,在接下来的100年内,随着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飞速发展,人类将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而早在2014年,霍金就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摘自互联网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物都会对科技与国家民族的盛衰和人类的命运发出不同的声音。请选择上述任意一则材料,明确写出人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中人物的身份、时代背景理解或解释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宰相设政事堂,下设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其主要目的
A.分权而治B.限制君权C.加强皇权D.牵制内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