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风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

年代科技发明(件数)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公元1-400452862%1738%
公元401-1000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673857%2943%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县,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3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并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材料一中“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救治‘头脑疾病’”分别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4)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现了伟大转折后,终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结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道路的建议。
2022-03-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的思想呈现为以法律为核心、术和势为两翼的架构,该思想架构是以君、臣、民为作用链条的。在此作用链条中,君主集法、术、势于一身,而臣和民不过是此宝塔式结构中下面的两个层级;该作用链条的作用顺序是人君驾驭群臣,群臣则要担负起治民的责任。

——摘编自陆玉胜《韩非子法制思想的再阐释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秦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的思想权威,而“独尊儒术”是汉代统治思想确立的根本标志。董仲舒借鉴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将儒学哲理化,完成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宇宙论证明,在儒学史上首次建立了儒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此后,儒学不仅由民间升入庙堂,而且更具有了“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经学思想的传播,导致儒学的“子学时代”终,经学时代”始。

——摘编自陈寒鸣《“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法治的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独尊儒术”局面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新儒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思想与社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学说体系和大批著名人物,广及欧洲许多国家,其中有英国的阿迪生、斯蒂尔和波普,德国的门德尔松和莱辛,意大利的维科,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但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法国。到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大批思想界巨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主要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及孔多塞。他们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和教权势力发起勇敢的冲击,不辞辛劳地传播进步思想,开启人们的头脑,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投入反封建反特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作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为未来的政治革命制造了舆论,而且为法国创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周易》(春秋)

“自强不息”本意是以天道明人事,强谓“天人合一”。在先秦,“自强不息”通常被诠释成个人处世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思想品格,凸显了西周以未“人文精神的悦动”,凸显了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历史转变,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自强不息”的诠释。

——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材料二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和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再盲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创造性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克服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新投降主义,抵制了苏联民族利己主义,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三,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顶住苏联的压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了全中国。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第六,在对外关系中始终把独立自主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适时的外交政策。

第七,在国际共运中,正确处理党与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独立的道路。

——摘编自王庭科主编《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诠释“自强不息”的人文价值。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内涵。
(4)结合材料,谈谈在治学上如何践行“自强”或“自主”理念。
2022-01-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牛顿自然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一 马克思曾经认为,牛顿力学体系对近代科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其先进的理论带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全新高度,牛顿力学的科学方法作为一代科学巨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后世数百年的科学研究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

材料二 18世纪30年代,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传播标志着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与其说是启蒙运动选择了科学,不如说是科学的本质与特征决定了它必然在启蒙运动中崭露头角。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孟德斯鸠则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前进的杰出代表。

——摘编自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牛顿力学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制度建设”角度指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并谈谈你对近代科学与思想运动的认识。
2022-07-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世界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交流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二印度人的数字之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都很繁杂;认读和运算起来不方便。公元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将早期的印度数字介绍到巴格达学术界。数学家花拉子密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了全面论证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在阿拉伯世界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并在使用中渐洲溪变为比较接近于现今通行形态的十巴尔字体。又由于阿拉伯商人的到处奔走,这种数字渐渐以”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传遍当时的东西方世界。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十代的主要经典和癸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各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气燃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模。启蒙思想家堆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印度数字能够“传遍当时的东西方世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3)综上,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1月,陈独秀为了回击顽固派各方面对《新青年》的非难,写了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下面是节选内容: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社会上最反对的,是钱玄同先生废汉文的主张。钱先生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道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我以为只有这一个理由可以反对钱先生)他只因为自古以来汉文的书籍,几乎每本、每页、每行,都带着反对德、赛两先生的臭味;又碰着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个国粹,闭口一个古说,不啻声明汉学是德、赛两先生天造地设的对头。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但是社会上有一班人,因此怒骂他,讥笑他,却不肯发表意见和他辩驳,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难道你们能断定汉文是永远没有废去的日子吗?

——摘编自《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1月《新青年》第61号)

材料二   1978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到1978年底截止,中央及省级报刊登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专文共有650余篇。在这期间,中央党政机关各部门、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以及大批理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热情支持这场大讨论。

——摘编自莫志斌、唐去非《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陈独秀和《新青年》受到非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理解。
2022-01-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