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王阳明在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桶冈、利头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怀揣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效法宋代吕和叔、朱熹推行乡约的做法,在赣南地区颁布了《南赣乡约》,通过乡村道德规范和乡村行政规范的规定,消解农村中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从而达到巩固基层政权的目的。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

——摘自王金洪《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材料二   1927年卢作孚着手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其宗旨是乡村现代化。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蓝图:


——摘自刘重来《论卢作孚乡村建设之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王阳明和卢作孚关于乡村治理的差异,据此得出启示。
2021-11-09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4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于是,他通过一点一点地观察、寻找、研究,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杂交稻亩产量。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造福全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

——摘编自吴双江《袁隆平:初心依旧,梦想不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1-09-02更新 | 402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名校练习卷 (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要把事情办得更好,就必须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他提醒学习研究者“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强调要“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1956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问题,促使中共解放思想,萌发了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理论自觉。历史上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激励着中共发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号召。于是,“以苏为鉴”成为中共高层的共识。

——据杨凤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百年探索》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党的历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党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扎实审慎地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摘自杨明伟《从党的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


(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的主要观点。根据该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在苏共二十大后“以苏为鉴”的“理论自觉”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决议》通过的年份并评价《决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2021-06-09更新 | 3823次组卷 | 27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7题 中国古代史:不同时期的国家治理-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A.理性主义的产生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D.浪漫主义的发展
2021-06-09更新 | 6061次组卷 | 49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3-14题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6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021-06-09更新 | 10530次组卷 | 105卷引用:押广东卷第8题 中华民国:政党政治-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7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021-06-09更新 | 9486次组卷 | 78卷引用:押广东卷第6题 明清时期:大分流-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拿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陈独秀意在
A.改变反封建专制的斗争方向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热情
C.唤醒民众反专制倡民主意识D.号召国民支持民主革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主要成就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被称为“东方的哥伦布”。
钱伟长1931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转学物理系,推动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事业的发展,被称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周琼芬1954年,怀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幻想,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任教。当时哈尼族不知道读书是什么,周琼芬就依照党的话,深入群众和发动群众,把简陋竹房作校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到208个。
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时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公平公正方向发展。

——摘编自茅海建著《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等


提取材料信息(部分或整体),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1-04-21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1
10 . 博洛尼亚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的源头”。哥白尼在校期间学习了天文观测技术和古希腊天文学理论,提出了“日心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在校期间成功用电磁波进行约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这反映了
A.古希腊天文理论的成果丰硕B.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大学发展
C.大学教育推动近代科技发展D.大学教育摆脱了天主教会束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