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1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区域人物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代中国孔子仁者爱人

材料二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中,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概括其思想主张;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什么影响?
2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图1薄伽丘                            图2 1517年兜售赎罪券

材料三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1)材料一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1人物的代表作是什么?公开反对图2这种做法的德国代表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孙中山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民国的天子……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共同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的思想有哪些进步之处?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 3500 多种、7.9 万多卷,总量达 9.9 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1751 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 160 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2019-08-10更新 | 84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4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
7 .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儒把儒学发展成为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已走向极端,背离了“天人合一”的古训。于是一些明儒高扬人欲,并认为人欲即是天理,这是当时工商业发达,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李贽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所谓的“天下之法”,也就是使天下之人都能”自私”、“自利”,或都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存在的缺陷及明代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反道学”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新儒学尽管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展示了人性的美。下面是三幅不同时期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请回答:
(1)材料一赞美了什么?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
(2)材料二中,哪幅绘画作品最能体现上述思想?你的依据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10 .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的创建,采用了公孙弘制订的具体方案。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奋学习者,令其退学。

太学生的数量,汉昭帝时增加到100人,汉宣帝时增加到200人,汉元帝时增加到1000人,汉成帝末年,增加到3000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所设太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所设太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