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 -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并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2020-03-17更新 | 515次组卷 | 24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不朽。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至近代,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劳动之于人的积极意义。如狄德罗指出劳动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卢梭认为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增加一门手工艺课十分必要等。亚当·斯密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系统地阐释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本质。——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

——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轻视劳动,劳动者地位低下,但同时又重民本,倡勤劳。新文化运动中“劳工神圣”思潮促进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唯物史观及劳动价值论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划分,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初期,平均主的分配方式被破除,“勤劳致富”成为主流劳动价值观。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劳动观念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金军的不断进攻下,南宋王朝长江以北的土地几乎丧失殆尽,特别是中原之地的丧失,使得人们心目中的以占据中原而主导“天下”的观念被打破。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南宋政权,在女真族金政权的军事打击下,出现了刘豫“大齐”伪政权的篡贼,更不乏主张妥协投降、一味退让的投降派乱臣,内部秩序面临崩溃。在民族政权的不断侵扰下,上至统治阶级,下至贫民百姓,对于金政权的反抗一直贯穿整个南宋。民族政权割据的现状使得朱熹承认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事实,但在他看来,在这些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天下”格局中,南宋,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依然是“天下”格局中的“正统”。朱熹不光在政权对称中自称宋为“中国”,而且还往往用“朝廷”来和少数民族政权对称,如“灵州属朝廷,又在西夏之外,为西夏截断,叉以兵国之,使不得通朝廷”。并且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视为叛逆,“亮入寇时,刘信叔在扬州”。

——摘绢自黄太勇《朱熹民族观研究》

材料二 对民族和种族间的关系的认识,梁启超在“群”思想的基础上,先是提出“合群、保国”的言论,然后引进西方的“民族”概念,同时,他看到了民族与种族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中国民族”一词,最后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为了团结中国各族民族,梁启超反对排满的种族革命,进一步提出合汉、满、回、蒙、苗、藏的“大民族主义”的建国思想。有学者曾言:“梁氏思想在近代中国急需民族观念的关键时刻提出来,它对于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反对外来侵略,推动民族觉醒,促进国家独立,有开路先锋之功。

——摘编自刘芳《梁启超民族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憙的民族观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与朱熹民族观主要目标的不同,并简要说明梁启超民族观对近代中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5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后世围绕此八字定评,发生激烈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记载:“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病免……于是乃以魏其侯(窦婴,窦太后侄)为相、武安侯(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弟)为太尉……太后(文帝皇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御史大夫)王臧(郎中令)等,而免丞相、太尉……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蚡为丞相……天下士郡诸侯益附武安。”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材料二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州人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后世学者考证董仲舒任江都相应在元光元年)。”

——《资治通鉴汉纪九》(其中“董仲舒对曰”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史籍记载存在哪些主要分歧?

材料三 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武帝七年(元光元年)……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鹦鹉学舌,沽名钓誉而已。

——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学者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材料五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实不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澄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汉武帝也没有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禁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材料五对材料三、四有何价值?
(4)综上,你认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卷怢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国难的情况,删载繁重。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邈指出:医生应恪守医德、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北宋期间,947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掌疗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到药物,耽误病情,则杖责一百。南宋宋孝宗隆兴二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急令和药剂局制赈灾药四万帖,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官药局的五个门市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67%。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欧洲医学活动的中心移到荷兰的菜顿。西尔维斯在那里牢固确立了临床传统。伯尔哈韦在这里发展了临床方法,他对病人进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真诚渴求从自己观察来理解疾病,他激发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影响了18世纪医学的发展。18世纪末,马修·贝利撰著了一部专门图解人体病理变化的著作——《病理解制学图谱》。贝利写道:“人体各个部分的自然结构都已得到了十分细致的研究,因此,解制学可以说已达到了高度完善。但是,我们关于疾病引起的结构变化的知识却仍然很不完善。”19世纪早期,病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在英国扎下根来。在这欧洲处于动乱的时期中,英国引导着理智进步。

——摘编自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医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医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医学发展对今天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入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前中医药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王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分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自物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雅典学校和中国古代太学教育的目的和形成不同教育模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即萌发了朦胧的科学救国思想。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其内涵,是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其核心,是以提倡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其外延,是以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科学教育、创办报刊、应用科学与实业结合、创立科学团体和学会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为途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其主要宣传机构是中国科学社;其主要宣传刊物是《科学》柰志。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和近代化进程。

——摘编自朱华《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新论》

材料二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将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背景,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科学救国到当代的“科教兴国”的认识“
2019-04-0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吴忠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9-02-24更新 | 360次组卷 | 2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