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3 .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述评》

材料三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你认为“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人物观点或名言
希腊泰勒斯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中国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亚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与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

(4)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