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专制和宗教迫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着哲学论争,突出表现在卢梭与伏尔泰以及狄德罗领导的百科全书派的论争上。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方相信理性,并相信理性能带来社会进步,而以卢梭为代表的另一方相信感觉,认为对理性的误用会产生一系列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其论战丰富了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政治理性,共同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也因此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养料。                                          

——李福岩《理性与社会的进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哲学论争》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1-04-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长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有关平等观的对比表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冯沽《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 . 阅读《中国思想家的籍贯分布及历史地位》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思想家籍贯历史地位
春秋孔子鲁国,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
战国孟子邹国,今山东“亚圣”
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
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
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
明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
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进步思想家
顾炎武江苏昆山
晚清魏源湖南隆回新思潮代表
康有为广东南海维新变法运动发起者
孙中山广东香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任何外来观念、学说,即便是再先进,只有与本国国情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而在探索“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与时俱进,与世界文明潮流取同一步伐,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
先秦贵族女子参与收集整理甲骨文
《列女传》;班昭著《女诚》教导“三从四德、三五常”;社会典论排斥女性读
《女则》《女论语》《女孝经》,《全唐诗》录入诗人1895人,妇女作者多达124人
女性阅读佛道经典现象多,出现著名词人李清照
《西厢记》风靡
明清女性创作数量空前,江南地区阅读数量增加,《再生缘》《笔生花》受欢迎

——摘编自周英《中国古代女子阅读述略》


当我们单独从女性阅读的角度去追寻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就阅读大环境而言,在古代中国,女性阅读一直在有社会的反对声中发展,而男性阅读任何时代都是被鼓励和支持的。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1-07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

老子、苏格拉底、董仲舒、瓦特、蔡伦、李白、魏源、毕昇、朱熹、爱因斯坦、王阳明、康有为、爱迪生、梅兰芳、严复。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11-0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思想家的出生地分布及历史地位》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思想家及出生地历史地位或主张
春秋孔子(鲁国人,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
战国孟子(邹国人,今山东)“亚圣”
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
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开理学之先声
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
明朝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
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早期启蒙思想家
顾炎武(江苏昆山)
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写明趋势,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曲“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カ服人"”,实范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平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请家学源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时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据材料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围绕“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10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的一场思想盛宴,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该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反启蒙文人的攻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把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归结为有“六宗罪”:

(1)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法依据。

(2)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成高级形式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赋予欧洲人“文明开化的使命”以及构建“土著人”的方法,这种构建导致了土著的沉默与屈从。

(3)启蒙运动十分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削弱了道德准则。最终,这种狂热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因为它以高级的技术武装国家并且摧毁了阻止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道德屏障。

(4)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信赖理性至上,未能建立起对于非理性事物的防范。它天真地崇信进步,遂使人类在20世纪的种种恐怖面前不知所措。

(5)启蒙运动乃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之一,它为法国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又为20世纪的恐怖统治指明了道路。

(6)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哲人们坚持的工具理性观导致了生态灾难,他们还支持男性化的公民生活观,将女人限制在私人领域。

——庞冠群《后现代之后重审法国启蒙运动》


评析材料中罗伯特达恩顿关于启蒙运动“六宗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