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有关平等观的对比表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冯沽《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任何外来观念、学说,即便是再先进,只有与本国国情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而在探索“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与时俱进,与世界文明潮流取同一步伐,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
先秦贵族女子参与收集整理甲骨文
《列女传》;班昭著《女诚》教导“三从四德、三五常”;社会典论排斥女性读
《女则》《女论语》《女孝经》,《全唐诗》录入诗人1895人,妇女作者多达124人
女性阅读佛道经典现象多,出现著名词人李清照
《西厢记》风靡
明清女性创作数量空前,江南地区阅读数量增加,《再生缘》《笔生花》受欢迎

——摘编自周英《中国古代女子阅读述略》


当我们单独从女性阅读的角度去追寻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就阅读大环境而言,在古代中国,女性阅读一直在有社会的反对声中发展,而男性阅读任何时代都是被鼓励和支持的。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1-07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4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到18世纪中西方服饰对比
结构造型设计手法设计目的
中国平面、直线宽松无明显时代感遮盖人体、规范礼制
西方立体、曲线合体随时代变迁展现人性、个性、重审美

——摘编自吴永红《13—19世纪中西方服饰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服饰,是最直观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载体。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希腊重视对财富的积累,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中世纪,欧洲鄙弃奢侈生活,主张苦行寡欲。15 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人认为奢侈有利,节俭有弊,主张奢侈消费。17-18 世纪中期,人们主张理性消费,如亚当·斯密主张增加生产性消费,抑制非生产性消费。19 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量消费品被制造出来,人们对消费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奢侈,大众消费时代建立。20 世纪60年开始,个性消费、概念化消费大量涌现,开始出现多元化、个体化趋势。

----摘编自 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在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 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7 . 英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西方,“英雄”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文学作品,意为“保护者”或“防卫者”,指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半神”,拥有神的血统或被赋予一定的神性。他们大多是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例如《荷马史诗》歌颂的英雄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既拥有凡人之躯,又具备某些超自然的神性。

到了中世纪,英雄变成了提倡宗教道德和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圣徒、殉教者。此外,欧洲四大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伊戈尔远征记》《尼伯龙根之歌》皆大力赞颂封建贵族英雄,弘扬其忠诚、勇敢等品质。

1840年,英国史学家兼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伦敦做了轰动一时的“英雄崇拜”演讲。他宣称,人类既往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的历史。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人物,广义而言是开创者。他列出了六类英雄及代表人物(见下表),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如英雄气概、独创精神、高尚品德等。卡莱尔以此控诉当时社会的空虚和庸碌无为,批判制度的腐败,希望再次出现巨人般的英雄。

英雄分类代表人物
神灵、先知英雄奥丁(北欧神话中的众神之首)
诗人英雄但丁、莎士比亚
教士英雄马丁·路德约翰·诺克斯(16世纪苏格兰宗教改革领袖)
文人英雄(产生于印刷普及之后)卢梭塞缪尔·约翰逊(18世纪英国文豪)
罗伯特·彭斯(18世纪苏格兰著名诗人)
帝王英雄(产生于政治革命之后,非世袭君王)克伦威尔拿破仑


解读卡莱尔的“英雄观”。(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简表(部分)

时期

发展和传播概况

秦汉

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使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开始传入日本、越南。

魏晋南北朝

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

唐宋

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假名文字。

——摘编自陆锡兴《汉字传播史》等


根据材料信息,任从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9年8月1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了以“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通过会议的深入交流,与会学者初步总结出有可能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影响最大的十大关键词:“革命”、“民主”、“科学”、“民族(国家)”、“进化(进步)”、“自由”、“平等”、 “文明”、“社会主义”、“变法(改革)”。


从上述十大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早在《左传》中,就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曾提出“太和”观念。“和”就是各种事物间、不同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平衡状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用“和”的概念阐发各自的思想,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高占祥《文化力》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文化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就“文化与和谐”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9-12-02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