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西汉前期朝廷崇尚黄老,并在朝中立有博士之官。汉武帝时,把不研究儒家经典的“太   常博士”一律罢黜,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学成后经考   试分等第录用为官。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A.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B.确立了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C.巩固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D.摒弃了各派学说的治国方案
2020-06-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从人拉牛耕、肩扛手提升级到依靠农业机械、无人机等现代装备。截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良种实现全覆盖。这反映了
A.科技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B.农业机械化推动良种全覆盖
C.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D.农业效益得益于劳动力投入
2020-06-23更新 | 515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有恒产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管子提出“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韩非子认为“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学者们意在强调
A.国家应当保护人民私有财产B.君主克制私欲方能争取民心
C.贫富差距悬殊影响统治秩序D.百姓富足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踊权豪,孜孜极汲惟名利是务。”其体现的主旨是
A.精研医术B.普同一等C.仁爱济世D.重义轻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至清约两千年间,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继续西传并没有因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衰弱以及中外间的战争而中断,西欧建立了一批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中国经典的翻译介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文化西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对西方社会的实际影响都比17、18世纪有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文明与世界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0-06-2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哲思直通近代思辨。王夫之肯定了世界的本体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论证了物质的不灭性,而且认为物质运动形态之间可相互转化,这种转化状态是无限的,但物质运动的总量则不会增减。王夫之将实地考察与古籍记载的神话传说相参照,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动物、文明发源于野兽的崭新结论。他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请文明“袁旺彼此选相易”。他认识到“中国”并非世界之中心和全部。他认为在人的主观意志之外,存在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建立“势一理一天”合一的理性主义历史哲学。王夫之指出,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必然要在旧制度的母体内孕育许久,而一个旧制度也会在新制度中残存长时期才能根除殆尽。

——摘自冯天瑜《超前200年——王夫之的哲思深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主要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020-06-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大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知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儒家经典《孝经》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而今人刘婷说:“现代社会中的尊老爱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实与君臣父子'并无二致,而君臣'与尊老'也并无二致。”这反映出
A.古今亲孝关系的同质性B.道德价值作用的稳定性
C.家国同构内涵的差异性D.尊卑有序规范的延续性
2020-06-0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9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欧洲的战争,是大…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战争。我们国内的战争,也是大……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战争。民主主义战胜,就是庶民的胜利”。材料中的“民主主义”
A.与资产阶级政治追求吻合B.主要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
C.追求的是劳工阶级的胜利D.开启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苏格拉底认为,公民个人只有首先是城邦的合法公民,并有合适的任职,他们才能具有生存的真实价值;他还认为,城邦共同体就是全体公民的归宿。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强调公民与城邦利益的统一B.主张城邦至上的原则
C.重视个人与城邦政治相结合D.反对直接泛滥的民主
2020-06-0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