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图所示郑板桥的 《墨竹图》,修竹数竿,浓淡相映,傲气风骨,让人感慨。对此画的正确评价是(     
A.反映了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
B.构图气势宏伟,画凤阳刚豪放
C.用粗细变化的线条表现真实的景物,追求写实
D.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不求形似,推崇“像外之意”
2 .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
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
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D.工商业发展新兴社会群体壮大
2020-12-30更新 | 1139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德)《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表为1949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注: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
A.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
B.1962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
C.1973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D.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
2020-02-1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市直)历史试题
6 . 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化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大曲,也称燕乐大曲和舞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音乐形式,包括器乐、歌唱和舞蹈,同时具备多段结构,是隋唐宫廷燕乐极为重要的一种。唐大曲与汉魏时期的相合大曲、清商大曲相比,在形式和规模上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很多的外域音乐成分。其结构主要有三部分: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或合奏,不歌不舞;中序、拍序、歌头——节奏固定,歌唱为主,器乐伴奏;破、舞遍——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时有歌唱。唐大曲的代表曲目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雨霖铃》《得宝子》等

材料二   受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称帝的影响,法国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导致歌剧从内容到体裁发生了变化,同时法国观众欣赏歌剧的趣味也有所变化。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大歌剧盛行。法国大歌剧一般采用历史性题材,情节富有戏剧性篇幅较大通常是四到五幕,舞台布景奢华、场面宏大,剧中穿插精致的芭蕾舞场面,合唱队、乐队的运用增加了舞台的戏剧性效果。

材料三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在1889年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深受爪哇的佳美兰乐队(印度尼西亚乐队,打击乐占有重要地位)演奏的影响而创作的曲目。他进一步挖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还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谱写成艺术歌曲和室内乐曲。在他的作品中,旋律失去了主导地位。他更加重视和声和音色的作用,采用复杂的七和弦、九和弦等和弦结构,大量使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从19世纪80年代末起德彪西的创作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白海燕、孟燕《中西音乐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大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分别代表的文艺流派并分析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艺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0-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面分别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书院分布图


材料二   宋代书院分布图


——出自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宋代书院分布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史实,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10 . “原子外交”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出的新概念,并以此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核威胁。这反映出中国对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A.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急速变化B.可以对西方国家进行核打击
C.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D.使中国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2020-01-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