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022-05-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四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两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21-10-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认为“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他主持重新注解了《诗》《书》《周礼》,合成《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法定教材颁发到全国。这样做旨在(     
A.修正儒学不合时宜之处.B.营造变法舆论环境
C.突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D.改造学校课程体系
6 . 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有
①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②“扶贫工作要攻坚,精准政策细宣传”
③“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④“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7 .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倡“小说界革命”以“启蒙”民众。变法失败后,思想文化界相继出现了“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等。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A.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B.揭露封建政治制度的落后
C.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D.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
C.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
9 .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今境内之民皆日:‘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人富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信息,说明在研究“商鞅变法”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021-06-1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王安石曾为科举考试制定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愚义,各古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涵义理,不须尽用注疏。”这反映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
A.把儒学义理作为考试重点B.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
C.使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D.使儒学成为经世致用之学
2021-12-12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