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己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2)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1959年3月10日旧西藏政府及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武装叛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废除旧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封建特权和乌拉差役、人头税,依照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县、区、乡农民协会,进行民主改革,逐步建立各级人民政权;通过赎买等政策废除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爱国守法的宗教界人士。此次改革为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常安《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务院对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7(全国卷老教材)-【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三年,仁宗启用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剑锋所及直指北宋整个官僚集团,革新终极目标是“法制有立,纲纪再振”。范仲淹要求谏官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坚守监察职责的道德,不惧权势,敢于牺牲;同时,希望朝廷能对谏官恩威并施,既要激励谏官与贪腐作斗争,又要防止谏官与不法臣僚勾结。此外,加强对官员的全面监察和考绩,对官员的监察上,多途并举,注重发挥台谏监察功能,对“诸道知州、同判,毫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政者,几皆可奏降”。鼓励官民上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对官员的考绩作为官员监察的一个重要手段,范仲淹建议京朝官需要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从而压缩京城中冗官的数量,提升了官员德、才素质,为北宋的政治舞台吹进了一丝奋进的微风。

——摘编自杨永亮《范仲淹政治变革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庆历革新中监督官员的措施。
2021-05-02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逐步引领教育走向近代化。
材料一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主持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癸卯年,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及其培养目标。如表所示: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初级师范学堂
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以全国人民识字日多为成效
优级师范学堂
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 摘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1922 年 9 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壬戌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许静《浅议壬戌学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壬戌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16-11-27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