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北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特奏名的情况越来越多,到真宗朝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

“熙宁变法”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委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也较正奏名容易得多。神宗元丰年间(1078- -1085),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考矣,不能为文也,伏愿座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体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徒具形式而巴。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投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据裴淑姬《论宋代的特奏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奏名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特奏名制度对宋代政治产生的影响。
2 .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外汇计划定价政策。改革开放后,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步下降(见下表)。这表明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表(1978--2001年)
A.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日趋缓慢B.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发展D.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业”,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平时农夫耕田,战时当兵。士乡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家出兵一人,“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是兵农合一的劳动力编制,对于加强齐的国力当然起不小的作用。管仲相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对于团结友邦、打击敌对势力,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收到显著的效果。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都有管仲的功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认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于万历元年(1573年)推出了“考成法”。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为他推行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居正“考成法”的历史作用。
2021-10-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即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

材料二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三   19121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班赐冠服”的实质和意义。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4)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哪些特点?
2021-10-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武建国在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要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附籍于国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向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封建国家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统治B.彻底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大量荒芜的土地待开垦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2021-07-08更新 | 8805次组卷 | 132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在秦国用商鞅变法的同时,齐威王任用了邹忌进行改革。针对齐国上下“百官荒乱”情况,邹忌整顿吏治,“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又坚持“减吏省员,使无扰民也”,还大力劝谏齐威王使用奖惩机制,奖赏好官,严罚坏官,结果使“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再是举贤任能,由于邹忌和齐威王重视人才,天下有能力、有影响的人都到齐国去,齐国稷下学宫成为人才集中之地。另外邹忌还改革政府作风,要齐威王开门纳谏,重赏进谏者,使齐国政治清明。以上这些措施,对于后来齐国在马陵大败魏军,夺得小霸主地位有一定的意义。不过,邹忌的改革不是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特别是在经济上触动较小,因而影响也不够深远。

——摘编自郑君华、葛实如《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忌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忌改革的影响。
2021-06-1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漯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2021-05-24更新 | 643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0年天津高考真题历史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
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
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
2021-05-22更新 | 988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0年天津高考真题历史变式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