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沿袭明制,从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征收漕粮经运河运往京仓和通州。

清政府设漕运总督(驻淮安)和各省粮储道管理漕运事务,并委任专职同知、通判负责监兑、押运。河运有严重的弊病:运道畅通没有保障,运河有时因水浅无法行船。1824年,江苏高堰运河漫口,河道浅阻,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建议漕粮海运,得到两江总督琦善、江苏巡抚陶澍和布政使贺长龄的支持。1826年,将江苏五个地区的漕粮由上海海运至天津,然后用剥船运抵通州和京仓,这是清代首次办理漕粮海运。道光末年,清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再次筹议漕粮海运。经两江总督李星沅、江苏巡抚陆建瀛等奏准,1848年将苏、松、太二府一州的漕粮改为海运。咸丰初年,江苏常州、镇江和浙江的漕粮也先后改为海运。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决口,运道阻隔。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承担漕粮海运。经李鸿章奏准,江北地区的漕粮也开始办理海运。此外,江西、湖北、湖南有时也将部分漕粮经长江运抵上海,海运北上。

——摘编自黎仁凯等主编《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漕粮海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漕粮海运的影响。
2021-05-18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工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的重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上海市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开展了7次集中清理,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964项。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改革推进速度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部门化、利益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倾斜力度还不够等。

——摘编自王琳琳《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0年,在严重的城市住房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城市住房改革,对于当时的政府决策者而言,住房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必须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应受到负面影响,而应得到改善。因此住房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套。最初的住房改革举措是综合财政制度改革,将住房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国营单位和城市集体企业。到1988年时,国家预算内资金在住房投资中所占比例从改革开始时的90%下降到16%,国营单位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升到52%,非国有投资也开始占到20%。政府和国营单位下属的住房建设企业也通过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此期间,大批的新住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革项目得以上马,缓解了由于长期缺乏投资而造成的严重住房短缺现象。

——摘编自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的日本是一种诸藩林立、天皇虚位的“封建”状态,而维新就是要“大政奉还”(诸侯向天皇交还权力)“废藩置县”。藩权消除后皇权反倒坐大,并经其后的发展,使日本走上军部鸱张(音chi,嚣张、专权)天皇独断,以举国体制穷兵黩武造就“虎狼之师”的军国主义之路。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日本式启蒙思想家,一方面鼓吹子女独立于父母、家臣独立于藩主、个人独立于群体,另一方面,又宣传无条件忠于天皇。于是福泽谕吉的“自由”与“个人独立”,其具体含义就变成独立于藩主,而效忠于国家;独立于本家族,而效忠于天皇;总之是独立于小共同体,而依附于大共同体。后之流风所及,连所谓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等等,也都是叫人从“父母的人”变成“天皇的人”,而非成为真正自主的、无论对大小共同体均拥有充分权利的现代公民、真正独立的人。日本式的“个人自由”就这样与“军国主义”成为二位一体的怪胎。随着军国主义在福泽谕吉身后的继续发展,强大起来的日本从学习西方变成了对抗西方,福泽时代的“脱亚入欧”也变成了皇道派敌视欧美的“大东亚主义”。

——摘编自秦晖《日本式自由主义:“个人独立”如何接轨“军国主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时期8本国家政治体制与发展战略的变化。
(2)据材料,指出福泽谕吉式“自由主义”的内涵并作简要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其原则乃所有的田土为皇帝所有,各人只因钦许而有使用权∶每一男丁十五岁以上受田四十亩,妇人减半,奴婢及丁牛又有附加,以上系供耕种米麦之用,老免及身没归还政府。其他种植桑麻蔬果之田土另一畴,可以继承且在限制之内得以买卖。如果地域内的土地不敷分配时,其亩数可能减缩,受田者也可请求离"狭乡"到"宽乡"。所以耕地国有不过具备法律上的基础,授权与官僚组织,作为他们强迫实施政令的凭借,至于详细的情形,则无法作全国一致的论断。土地之为国家所有,并不是立案的原始目的。大地主仍然存在,不过那是例外,而不是一般的情形。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均田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均田令对促进民族交融的意义。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69次组卷 | 43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并无食盐专卖制度。安禄山起兵后,国用和军需告急。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始创食盐专卖法,开启了唐朝食盐专卖的先河。食盐专卖的方法是:“在产盐区,设立盐院官吏,实行官买官卖;……盐户只能把盐卖给盐院,不得出售给私人,否则按盗卖罪进行处罚。”天宝、至德年间,食盐的市场价是每斗十钱,“及(第五)琦为诸州盐铁使,尽榷(专卖)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摘编自俞钢《论唐中叶第五琦的经济措施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五琦食盐专卖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五琦实行食盐专卖法的主要影响。
2021-10-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是后魏一个杰出人物。他仰慕中国的文化,一意要改革旧俗。但在平城,终觉得环境不甚适宜。乃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断北语,改姓氏,禁胡服,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此以后,鲜卑人就渐和汉人同化了。然其根本.上的毛病,即以征服民族自居,视榨取被征服民族以供享用为当然之事,因而日入于骄奢淫逸,这是不能因文明程度的增进而改变的,而且因为环境的不同,其流于骄奢淫逸更……文帝传子宣武帝至孝明帝。

年幼,太后胡氏临朝。荒淫纵恣,把野蛮民族的病态,悉数现出。中原之民,苦于横征暴敛,群起叛乱。而六镇将士,因南迁以后,待遇不如旧时,魏朝又怕兵力衰颓,禁其浮游在外,亦激而生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主要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影响。
2021-09-17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对北魏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作用。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2021-11-1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并分析这两项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