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其作用。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3)材料三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022-03-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博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运动“照旧交粮纳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
2022-02-28更新 | 1995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2-02-28更新 | 1809次组卷 | 9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83月,刘铭传在台北设邮改总局。这是我国第一个自立的邮政机构,是我国邮政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1886年,刘铭传苦于台湾的通讯落后,与内地的联系困难,上奏朝廷,提出:“台湾一岛,孤悬海外,往来文报,屡阻风涛,每至匝月兼自,不通音信。水陆电报,实为目前万不可缓之急图。”他一方面积极架设贯通台湾南北的陆路电线和铺设台湾、福建间的海底电缆,另一方面他又以销递迟缓,延误时机,而创设邮政机构,开始了我国新式邮政机构的改革。他以台湾站制为基础,参酌当时海关邮政办法,于188811月颁布(邮政条目十二条》和《台湾邮政票章程),创立新的邮改组织。他改旧驿站为邮站,直接隶属邮政局,不再附属衙门机构:所有递送公文一律粘贴邮局发送的邮票,即使衙门发送的公文也不例外;商民便函,也凭邮票传递,收取邮资以信件重量和道里远近为准。为此,邮政局不再像旧式铺递那样仅仅是官方公文的代递机构,而是官民合用的近代邮政机关了。

——摘编自邱江生《中华正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进行邮政改革的客观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邮政改革的意义。
2022-01-06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多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然本朝累世园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农民坏于徭授,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藏老,而未尝申敦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优勤而国不强。伙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怎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摘编自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礼子》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认为需要变法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为王安石变法补充一条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朝建立以后,面对先进的汉文化,统治者希望女真人在保持质朴尚武旧俗的同时,努力使其文化进步。

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设词赋和经义两科,面对汉人开科取士。大定四年(1164),金世宗诏令,颁行女真大小字所译经书,每谋克选二人习之。大定十一年,创设女真进士科,开始议行策选之制。至十三年始定每场策一道,以五百字以上成,免乡试府试,止赴会试御试。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学,拟以新进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愿学者。俟行之久、学者众,则同汉进士三年一试之制。

元朝科举制借鉴金朝旧制,进士分为左右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清初科举取士以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

——摘编自《金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金朝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1-04-22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2021届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演练历史试题(选择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也迅速开展起来。如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1986年,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进入1987年后,立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发布)和《尘肺病防治条例》等,1988至1989年相继出台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同时《传染病防治法》已于1989年2月21日颁布。经过各地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与此同时,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有了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在分级诊疗制度方面。

——摘编自何佳馨《新中国医疗保障立法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实行医疗保障改革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但实际上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力图把选举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起初,政府选择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比较认真负责,不负责者要受到弹。他们“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姑造也,乡区清议,不物爵位,褒疑所加,足为劝助,尤有乡论余风”。

——摘编自陈金凤、方潜龙《魏晋南朝九品中正制与皇权政治》

材料二   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调解民族矛盾,在沿袭九品中正制的同时,又建立起地方中正组织,与中央中正组织并行不悖。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本来州郡中正须由士族,特别是士族中的高门充任,但北魏“重吏干,就像重军功一样”,寒门因军功、吏干被提升,大量充任州郡中正。

——摘编自段锐超《十六国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统以后,伴随着屯田制的逐渐崩溃,兵农合一的卫所兵制走向衰落。蒙古诸部兴起,“边境之民肝脑涂地,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弃而不耕”。自张居正入阁始,他就致力于推行边军改革。他针对卫所兵“册籍空存”问题,要求“按田求丁,自浮原额”,还令“役山西民兵赴偏老备边”;针对操练规定废弛等弊,令“春秋操期载在会……操止操,务遵照会典";同时,减少边军充劳役的现象。他推广了戚继光结合诸军种优势、协同作战的操练方法。他还责令沿边府县挑选民壮,编成乡军,并入官军“队伍之制”,并严加团练。经过改革,“三陲宴然,一尘不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火而安枕”。可是,张居正奉行“守备为本”的边策,人为地将南北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隔离开来,“增兵增饷……万姓疲劳,海内虚耗"。

——摘编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边军改革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边军改革的影响。
2021-10-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