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让各州直接归属中央,但中央还是无法统管全国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设“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在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为进一步控制地方,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暑,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行省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最高一级建制,作为中央政府与州、县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对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起着重大作用。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2 .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是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讲话

材料三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世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l)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方代议制下如何实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用史实说明建国后中国人在追求“宪政梦”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果。
2020-01-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景帝之后,王国官吏在西汉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地方诸侯的僚属转变为中央派往王国的代表。王国国相既然由西汉中央派遣,西汉中央为了使其忠于中央,避免诸侯王擅权,必然会考虑到国相任职的地域性限制问题。景帝之后,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之间冲突激烈,如赵王刘彭祖:“彭祖立六十余年,相两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的冲突也印证了西汉景武之后国相之任已实行地域回避制度。

——摘编自冯洋《西汉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

材料二   巡检司的普遍设置,从制度上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惯例,政府在乌镇、南浔、乍浦、盛泽等江南市镇或设府厅级官员驻镇,或委派县丞、主簿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模式,既有效分担了府、县级政府的行政责任,更突破了以往“国权不下县”的传统,是国家权力延伸至县以下的直接体现。严密而发达的乡里和保甲制度,只是国家控制管理基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国家力量还以其他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其中。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材料三   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既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行省做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期实行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方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行省制进行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021-04-14更新 | 1899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2届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体系包括御史体系和谏官体系。唐朝职掌纠弹臣僚的是御史台。御史台统辖诸御史,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主要取零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察院负巡接地方,“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御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国家纲纪与吏台,打击贪腐,纠弹非违,控官吏,限制与制截其法定权力以外的权力追求,从而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平衡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实现对社会的调整。门下省负责规谏君主,言谏以臣对君的谏诤、谏议为表现形式,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约束君主的恣意妄为。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建国初期,各蚁政府广泛聘请“人民监幕通讯员”,以“密切联系人民,加强监察工作”。不但负责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国营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政策、国务院的决议命令以及是否存在违反纪律的情况,“人民监察通讯员”还要监督这些机关、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合作社对国家资财的收支和核算等情况。监察机关“可以向被检查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由于当时监察机关实际职权较小,群众监督工作缺少制度保障,其监督作用并未得到克分发挥,监察机关在20世纪50年代被撤销。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失职、违法乱纪、徇私枉法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以来,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察取能”的机构目的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争,全面提高履职能力。监察机关初步具备了检查权、调查权和处权三项权力。

——摘编自徐海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及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监察体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监察机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的统治,前后历54年之久,他在反击匈奴的长期过程中,开边兴利,继往开来,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竭天下民力资财以奉其政,数十载无宁日,加之以重刑罚,穷奢丽,弄鬼神,终使民怨沸腾,社会后果极其严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汉武帝要保存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必须及时的在政策上实现转折,使社会安定下来,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政策的转折出现于征和四年(前89)也就是汉武帝死前二年。这一年,汉武帝所颁布的轮台“哀痛之诏”,是中国古代帝王罪己以收民心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它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所谓“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

——摘编自田余庆《论轮台诏》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颁布《轮台诏》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武帝颁布的《轮台诏》进行简要评价。
7 . 政治既包括典章制度,政权更替、治乱兴衰、也包括民族认同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

材料三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3)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二)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三)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和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

(四)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430日)


(4)1948年的“五一”劳动节11号,被称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声号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中共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
(5)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构成建国初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2021-05-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吏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 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

——《从秦到明清监察朝度的变迁》

材料二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在监察制度中的表现及其创新,并归纳秦 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得不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呻吟,乡上难以 自治、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体制的厚重和停 ……追根问底,都要溯源到早产的统一帝国,钳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 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

——摘编自李开元《秦谜一重新发现秦始皇》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对“早产的统一帝国”的评价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2021-05-0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材料 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云南的管理,并且在与云南地区各族群众长久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云南模式”。先秦时期,楚将庄跷入滇,带去内地文化,并按照从俗从宜原则变换服饰融入当地。汉朝在云南设官置郡后,耗费巨资修建了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加强了对云南的控制。唐前期在云南建立羁縻州县,延续了以当地酋长为国家之官的管理模式。后来,南诏崛起,威胁到唐朝在云南的统治。元朝灭大理国后,设云南行省,在部分地区改由流官治政,与土官统治区域犬牙交错,再统一由强有力的行省管理。忽必烈命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赛典赤在云南“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后“阅中庆版籍,得隐户万余,以四千户即其地屯田”,编定赋役,发展农业经济。元初在云南实施的这些创新性政策,使得云南与内地的一体化加剧,至明清,已渐同内地了。

——摘编自吕文利等《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的“云南模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边疆治理中“云南模式”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治理云南新措施的作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