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74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09更新 | 1178次组卷 | 37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领域进行探讨。这里说的历史认同,主要指关于血缘、地理、治统的联系与认识;而文化认同,主要指关于心理、制度、道统的影响与传承。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以“历史认同或文化认同”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5-10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抵悟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4-10更新 | 555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

秦至西汉时期

皇权集中,对地分不断打压.

东汉至魏晋时期

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

隋至唐代前中期

权力集中,国家统一。

唐“安史之乱”至五代

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

宋元时期

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

明朝前期

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强。

明朝后期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

清朝至民国

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一 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关系的趋向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国家政策权威的执政理念和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经过长期实践并被共同体成员高度认同的民族政策会沉淀为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会持续性地影响族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调整方式也因此而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宏观可分为制度性调整和战争方式调整两大手段,而且都是以王朝为主体调整国内民族关系为主要方式。所谓制度性调整就是民族关系的调整纳入了王朝社会管理体制之内,并且使民族关系的调整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或借助于特定行政机构和机构内人员的活动取得结果,或对调整对象施以独特的管理,从而缓解或解决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民族群体的统治阶级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措施和政治手段,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两个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

——摘编自魏国红 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科举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和枢纽。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科举制度的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能够反映科举制度特点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得不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呻吟,乡上难以 自治、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体制的厚重和停 ……追根问底,都要溯源到早产的统一帝国,钳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 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

——摘编自李开元《秦谜一重新发现秦始皇》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对“早产的统一帝国”的评价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2021-05-0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选取角度,自拟论题,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相关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这样论述“康乾盛世”:康雍乾三位皇帝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物产丰饶、国家稳定,对分裂势力不断围剿等。但政治上不开明,贪污腐败上行下效,文化上也十分落后,科技更是一片黑暗,再无影响世界之发明。进而指出,康雍乾时期的政治稳定是以牺牲中国发展机遇为代价的结果。所谓的繁荣也是停滞的繁荣,不是发展的繁荣。

——摘编自周思源《百家讲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不得照搬原文表述。)
2021-01-27更新 | 474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