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驻藏大臣制度是雍乾时期清政府适应西藏地方政治局势发展的需要。为强化主权而施行的一种管理制度。清初,册封达赖、班禅为藏族地区政宗教领袖。雍正六年,清朝正式派遣驻藏办事大臣。乾隆年间,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雍正八年,新疆准噶尔部觊觎西藏,屡次派兵侵扰菰准边境,清中央政府命令驻藏大臣统兵驻防,阻遏了准噶尔部的侵略企图。乾隆元年,西藏部分地区,旱灾歉收。驻藏大臣那苏泰奏请中央政府赏恤灾民,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调拨粮食赈济灾荒。驻藏大臣任上大都致力于废除苛捐杂税,体恤底层民众。乾隆十二年,地方贵族叛乱,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为保护达赖喇嘛壮烈牺牲,七世达赖和西藏地方民众悲痛不已。

——摘编自郝景磊《清代病乾时期驻藏大臣群体人物研究》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雍乾时期设置驻藏大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雍乾时期驻藏大臣的历史贡献。

2 . 材料 宋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道名存实亡,“藩臣擅有财权,不归王府”之大弊,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属一级行政区。路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不设单一行政首长,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宋初,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如沅水流域在唐代分属两个不同行政区,到宋时则将沅水和澧水流域隶属于同一路。宋徽宗崇宁年间,全国共设24路,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朝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摘编自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管理调整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明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春秋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西汉初年,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形成望族;“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摘编自陈建魁《中国姓氏文化》

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加了一个“福”字,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人们纷纷响应“一名主义”。文学经典也常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如“勇、伟、超、倩、颖”等;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如:“鑫、晓、洁、聪、亮”等;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重名率,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材料三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姓氏起着明血缘、追溯源、连宗连支的纽带作用。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增进了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海外华侨纷纷寻根认祖、捐资助学、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摘编自肖锐《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原因;简析“刘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取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姓氏文化的社会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君主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久则情亲而弊生、“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通过《监察六事》《巡按察六》《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

雅典的监察制度相当发达。雅典公民在监察官员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监督对象采用不同手段,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一时期中共依据新形势,废止了原有的工农革命政权下的监察制度,建立起了监察系列监督、参议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审计监察机关监督五大层次为主的新监察体系,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法律对监督权力予以保障。与国民党区域内“贪污成风,廉耻扫地”相比,中共敌后根据地则“艰苦奋斗,奖励廉洁,禁绝贪污”。

——摘编自李瑞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在监察官员任用方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调整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

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中国古代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在为官、选官、教育、考核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