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是君主的能力与其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不对称,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而内部矛盾运动其深层动力归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及“公道”“民意”的要求下,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出一定的调节机制,以减弱其非理性因素,降低政治动荡频率与政治衰致速度,使其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统治秩序上发挥基本作用,从而提高统治的整体效能。如内在调节机制失灵,对立双方基本平衡被破坏,这意味着某个政权就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而濒临垮台。

——摘编自《君主专制》

材料二   任何主体都有权力扩张和不受监督的的倾向,国家也不例外。对国家进行制约,反映了社会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诉求,而制约的过程是权力的杭争过程。依法治国的实现,事实上反映了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的一种均衡,表明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格局的形成。人类社会真正实现法治,是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实行法治之下的国家是有限权力的国家,即“有限政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衡与提高国家的能力是一致的,有限政府不仅不会限制政府的有效性,反而能增加政府的能力。

——摘编自《政治文明中的权力制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君权的强化和约束”矛盾运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君权内部“调节机制”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我国近代对“国家权力形成制约”的因素。概述在近代我国社会制度转型中对国家权力制约的实践。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在对国家权力约束和监督上的努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 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祇,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20 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一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各部门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无论是君主还是政府官员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和传统的政治理念、制度行事。在选官任官方面依据一定的标准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来共同完成,绝不是凭借君主一人喜好来决定。以上属于制度设置方面对君主专制独裁的约束。……除制度设置外,儒家思想对君主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一定程度约制了君主。因此,明代以前,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程度是较大的,至明清以来,开明的统治 愈来愈少。

——摘编自《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性》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古代君主制度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9-12-30更新 | 32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天立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效果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毅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019-06-18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清初,为了沟通中央和边疆的联系,清廷特设理藩院进行专管,同时又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驻扎各地,代表朝廷统筹全局,监督中央政令的推行。而一般民刑事务,如编审人丁、征收赋税等,都由经朝廷任命的所在民族头领,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在制度上,清政府也多依据各民族的传统,保留其原有制度,如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和新疆维吾尔族中实行的伯克制。在蒙藏等地区,清政府特规定:凡喇嘛寺庙、僧徒得登记注册,包括班禅在内的各大喇嘛转世,需经清廷认可才算有效。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编自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简析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公杀武庚,灭奄国,开始大封建。据说,周公姬诵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不是发狂生病,都有封做诸侯的权利。
(秦朝)从李斯议,改封建诸侯为郡县。全国分36郡,郡各辖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防止割据互斗。郡县制确比诸侯制优良,所以成为历代不变的定制。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从1860年到1894年,慈禧当政中,国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折。也就是1884年有个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打胜了却签约。这三十四年在中国历史上叫做同光中兴,就是同治争光绪年间的中兴大业。湖南的曾国藩,安徽的李鸿章都是中兴大臣。这三十四年,就是中国在传统的、纯粹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工业基础,拥有现代军事,一个接近现代的国家。原来的中国是没有工业的,但是这些年当中,构建起了初步的工业基础,而且是重工业的基础。这是了不得的贡献。
——摘编自马勇著《甲午战争十二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务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演讲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摘自岳麓版高中课标教材《历史》必修一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秦朝这一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光中兴的原因和表现,并结合国内外背景简要评价同光中兴。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我国领导人重视台湾问题?后来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取得了什么成效?
2016-11-27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省内江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