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

材料二   读下列图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朝代?

(3)图二政治制度的实施是在哪个朝代?它具体称为什么制度?

(4)图三与前两幅图示的区别在哪里?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5)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6)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看, 材料一所引用的史料和材料三中所说的封泥各属于哪一类?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开设了厘金局。厘金就是过路费和交易税。“近来内地局、卡林立,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厘。经一卡抽一卡之厘”。各省厘局,但有厘局之名,实则抽分抽钱,有加无己。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奉完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缠,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括。”官员在征收过程中,随意勒索,如山东高达20%,而其他省份也在5%甚至10%之上。

诚如时人所云:“中货有厘金,而洋货全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销售日少”。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工艺之目,成萃于此”,但“军兴以来,创设厘税,遇卡抽验,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

——摘编自张宏《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思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厘金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秦以来,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用不同于内地的管辖方式。唐宋时期普遍封赐各内属的少数民族首领地方官职,设立羁縻州县,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以土官治土民”,给予少数民族首领对所辖地区,按民族传统习惯进行世袭统治权。土司独霸一方,对中央叛服不常,影响国家统一;残暴统治属民,骚扰汉民,土司间为争权夺利的械斗、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唐宋以来土官与王朝矛盾日益尖锐,少数民族的反抗又动摇了土官统治。
明中后期已开始小范围的改土归流;清康雍乾时期已有足够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1726年雍正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恩威并用”,在中南、西南六省,取消土司世袭制,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添设军事机构,建城池,设学校;变革赋役方法,废除原土司赋役制,按地亩征税,数额少于内地,少数民族所受剥削稍有减轻。1731年,改土归流基本实现。清改土归流不彻底,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废止土司制度。

(摘编自黄现墦著《壮族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方式的变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器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2)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
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5)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土文物在历史研究中对文献资料的作用。
2013-10-22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