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4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023-12-07更新 | 544次组卷 | 23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
2023-11-09更新 | 183次组卷 | 29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郡县制的推行C.刺史制的建立D.科举制的建立
2023-09-18更新 | 840次组卷 | 40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2023-08-21更新 | 1439次组卷 | 29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2023-03-01更新 | 250次组卷 | 118卷引用:西藏林芝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扩大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
2023-02-27更新 | 174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从秦汉之独相、汉武帝频繁更相,到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再到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及罢设政事堂。这一过程反映出(     
A.中央机构急剧膨胀B.行政事务趋于繁琐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宰相权力日益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相比,西周的治国理念特点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
2023-02-08更新 | 86次组卷 | 17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安抚向位之初议,归一处于永顺,归四处于酉阳,岂无故而为此。因此议出而永顺始有反唇。何以一 立盟书称各照古界管业而遂贴然无譁[哗]乎?此四处之古界者若以归酉而帖然,则永顺何以反唇?若以归永 而帖然,则酉阳岂甘尽弃。总之,土司田地,其本来得于何处,惟土司各自知之,必不尽吐于汉官也。若 必以汉法绳之,则反激而多事。故明剖之不服,而模稜[棱]于古界二字,反为心服。非真模稜已也。古界 二字汉官视为模稜,而在土司之自为根底,则不啻若苍素。但仍其古界之无言,即以夷治夷之道也。

以不分明之地而各称古界,是即夷人之所谓分明者耳。夷人以自私自利为恒情,但于自私自利之中而 各有均得,则私而反以为公,此所以终为夷俗,而终不可以汉法绳之者也。此古界之言,向位所以解两家 之结者,岂非必夷官乃能调夷俗者乎?

——摘自《处理永顺酉阳土司争地仇杀案残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制度,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明清政府管理民族事务的措施,并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