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遣官巡查是指朝廷在正常的监察和行政隶属体系以外,临时派遣“软差”官员,不定期地巡察各地。西汉宣帝遣官十二朝臣“循行”,主要是“存问鳏寡,察吏治得失,举茂才异伦之.BB,东汉末年,厦帝建福用率等八人“分行天下“超行风俗”,几制史、那守有脏罪者,皆奏勃之,贞观年间,唐太宗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人分巡各地黜陟州县吏,经皇帝宰相裁定,二十名良吏提耀,千余名过失官吏被罢黜。元代不定期奉使宣抚,体察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对所察有罪官吏,五品以下或可“就便处央”,四品以上奏请发落。元末朝政黑暗,两次奉使宣抚在整饬吏治方面成效甚微。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奉使大臣不仅有权融陟布政使以下官员,就连巡抚重臣也可奏新。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古代巡视官员下基层明察暗访,特别是暗访,或称微服私访,是一种有效接触群众了解实情的果道,但那多是一种百姓的企盼和清官的一周情远,调为官修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百姓分属于不同的阶复,监察官要维护的是那个代表地主卧级根本利益的封建制度。所以,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贪官污吏现象,朝代更替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张端武《巡视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西汉至明代巡察职能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2-02-16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周文王联合周围的许多诸侯国和部族灭商建周。为了笼络前朝遗民,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为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周统治者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有权将封地内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同时,各诸侯必须服从、臣服于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在周天子需要时调集自己的军队供周天子差遣。这样以分封制为基础,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材料二   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大国都已设有县。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秦统一后,郡县制开始推行到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川宝《探寻"封邦建国"到郡县制的演变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县”的特点,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推行县制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你怎样看等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其最终结果?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权在明清时期极度膨胀,朱元璋取消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领导各部管理全国政务。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可参与处理机密要务,替皇帝草拟谕旨。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被废除,赦免权受到严格限制,否决权虽仍保留在法律中,但其实际效力已几乎等于零。控制钱袋的权力使议会的立法要求总能实现,而国王提议的立法一旦遭到议会反对则注定失败……··英王也并未变成威尼斯大公,他仍拥有强大的权力,特别是作为中央权力主体的行政权依然控制在国王手中,但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力,一遇冲突,只要议会采取不妥协态度,总能迪使国王让步。

——摘编自程汉大《“光荣革命”与英国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央权力结构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中央权力结构的主要变化。
2021-02-1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在把中国传统政治,扼要再加以一番综括的叙述,如下表所示。

序号叙述
因中国是一个大国,求便于统一,故不得不保留一举国共戴的政治领袖即皇帝。又因无法运用民意来公选,因此皇位不得不世袭。要避免世袭皇帝之弊害,最好是采用虚君制,由一个副皇帝即宰相来代替皇帝负实际的职务及责任。明清两代则由皇帝来亲任宰相之职,只不负不称职之责。政府与皇室划分,此直至清代皆然。宰相负一切政治上最高而综合的职任。对于皇帝之谏诤责任及最高命令之覆审与驳正权,交付与给事中与谏官。此两官职,唐代隶属于宰相,宋以后至明渐成独立机关,清代则废止不复设
中国传统政治,论其主要用意,可说全从政治的职分上着眼,因此第一注重的是选贤与能,第二注重的是设官分职。选拔人才的责任,自汉至唐之辟举,交付与各级行政首长自行择用其属员。考试权交付与礼部与吏部,宋代以后则专在礼部。考课成绩升黜官吏权则交与吏部。监察弹劾权交付与特设的独立机关。唐代有御史台,下至明代有都察院。职权既定,分层负责,下级官各有独立地位,几乎政府中许多重要职权都分配在下级,而由上级官综其成,宰相则总百官之成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传统政治。
8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在通常情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对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

——摘编自常攀登张秋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1901年登基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很快就受到了严厉教训。爱德华急于做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热衷于政府事务和议会运作。但议会决不给他任何机会,礼貌而斩钉截铁地告知国王,不要插手自己权限之外的事务。从政治角度来看,国王参与政治的企图被看作对不列颠真正的统治者——议会成员及其选民之权力的不适当干预。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的政体形式,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不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泰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县的建制,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

——摘编自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县作为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历史上长期沿用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