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33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马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2023-08-21更新 | 151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A.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B.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D.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4 .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类。据此可知宋朝(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2023-07-16更新 | 30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元末,确立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修史方案,三史分修;此后,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这说明(     
A.修史对君臣大义的坚守B.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
C.以史为鉴修史观的形成D.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
2023-07-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唐朝初年,岭南地区的州县官僚由当地都督府直接选择士人首领补授,这种方式“简择未精”、“未甚得所”。为此,朝廷专门派遣五品以上的京官充任选补使,御史一人同往监督、并逐渐形成了南选制度。这反映了唐朝(       
A.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控B.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C.地方管理实行因俗而治D.重视提升地方官员素养
2023-07-10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2023-07-09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钱穆在谈到汉代盐铁政策时说“我们远在汉代已经发明了这样的制度,直到清代,小节上的变化虽然有,而大体还遵循这一政策,总还不离于近代之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路线”。该制度(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旨在维护百姓利益
C.有利于工商业发展D.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2023-07-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     
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
2023-06-14更新 | 715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     
A.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B.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C.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