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3 道试题
1 . 【谈一谈】

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权下设“百姓”从事基层性的管理事务;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时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当时,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一般来说,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谈谈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
2022-08-30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自己所学简明扼要的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看法,并加以论述。
3 . 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历程经数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中国才形成目前这样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的现代国家。
(1)完成下列提纲。(填数字)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④一国两制
⑤榷场   ⑥中央集权体制创建

(2)若对提纲作相关史实的补充,还可以选择下列哪三则直接史料?


A.金瓶挚签   B.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   C.秦半两钱
D.《新青年》杂志   E.唐三彩文官俑   F.《反分裂国家法》
(3)就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而言,结合秦朝到宋元的具体发展历程,谈一谈你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合格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至南北朝(后期),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成为选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的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后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看法。
2020-12-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国家安全是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曾多次否决修葺长城的奏议,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91年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熙认为的最重要的守国之道是什么?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思想?举例说明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做出的贡献。

材料二   “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英)罗得斯1895年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得斯所发言论的背景?这种观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1931年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的原因?前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其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维护国家安全的看法。
9 . 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几经调整变化,于今有重要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一百零三,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算适宜。但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地方郡级政区设立了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检查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一直到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朝廷才不得不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授予兵权、财权和政权。这样一来,州就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行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地方管理上的调整及与前代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改年地方制度的调整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对科举考试限制稍严,宋随唐制;明不再限工商子弟、杂役;清限罢闲官吏、犯罪家族、倡优之家、守孝……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科举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问义、策问、诗赋4种。帖经就是“填空”;问义分墨义和口义;策问从西汉沿袭而来,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唐代以诗赋取士,明清以八股取士。

材料二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固定段落组成,句型、字数都有规定,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为正文,两两对偶,限300字,500字,700字。现代人对八股文的印象不佳,其实八股取士也有合理因素,如评分标准公平一致;指事类策,谈理似论,持律如诗之严,取材有赋之博,能够考查考生的能力。

材料三   科举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持续地选拔出大批人才,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僚的来源,许多武举精英成为栋梁。唐宋八大家里有七位进士,一位举人;唐代的房玄龄、王维等,宋代的寇准、范仲淹、沈括、包拯等,元代的施耐庵、刘伯温,明代的于谦、张居正等,清代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李鸿章等人皆考中进士,其中更不乏状元。即便是没有考中进士甚至举人的人,如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罗贯中、关汉卿、海瑞、吴承恩、李时珍、蒲松龄、吴敬梓,也曾是“卧碑中人”。此外,科举制打破朋党之私,强化了中央统治功能,官员都是天子门生,也就减轻了地方力量坐大的情形。

科举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广泛、持久而强烈地激发了学子发愤求学的热情;科举生源“学历”资格的限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科举造就了庞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教育事业的兴盛与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传播,都与其活动息息相关。传教士将科举制传至西方,可以说,西方国家早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从中国经验借鉴而来。不仅如此,明代安南(古越南)高丽、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之士在本国乡试,准至京会试……

材料四   但科举制度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如程式化的考试摧残人们的心智,造成空疏学风,导致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科举凌驾学校之上,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还产生了舞弊请托之风,考试的保密制度有糊名、誊录、锁院等,糊名是把姓名隐藏,誊录是为防止串通阅卷人的考生在卷纸上做记号,因此重新誊写一份,但又有了“勘磨”一说,是买通誊录者修正卷纸上的错误。有些科举考试中,非成绩因素严重影响取舍,如明代状元兼以貌选,建文二年殿试,嫌王艮其貌不扬,状元换以胡靖;更有以名字奇异、犯讳而被黜者。同时科举还强化了男尊女卑等。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并分析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八股取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演变的重要转折,众人对八股取士历来褒贬不一,请你就某一观点进行评论。
(3)结合材料三、四,谈一谈你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
2018-12-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