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9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地方治理】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从成吉思汗伐西夏、金开始,经过窝阔台、贵由、蒙哥到忽必烈长达七十年的军事征服,元朝终于完成了全国规模的、空前的大统一。它的疆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前期极盛时期的版图,大体也就是清朝全盛时期中国的版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看,它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中国疆土拓展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

——周良霄、顾菊英《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背景及其影响。
2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怀柔、笼络的意思)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二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实行过哪些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2-12-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分科诊断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谓科目,举谓举士,科举即通过科目考试而取士。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由州郡岁贡士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入唐,发展为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学等,据说有五十多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隋唐推行科举制,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这就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摘编自张祥浩《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唐代的乡贡,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从科举制建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教育制度主要是为培养官吏服务,学而优则仕,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今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022-12-24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因为之前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故地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强化管理。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初推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0-12-2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比较学习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汉唐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主题二:宋元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主题三:中国古代疆域

材料四   


材料五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020-12-1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发展使地方日益成为强大的权力实体,王室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基于战争的日益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君王通过任命、罢免以及监督检查等手段来控制官僚,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建立郡县制度,代替原有的分封制,限制贵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为中央提供了有力保障。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和集中一切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得以直接调配全国人口迁徙富家和移民实边。秦朝实行的“小县制”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

——黄栋法、罗立显《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并说明郡县制推行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