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020-08-10更新 | 759次组卷 | 110卷引用: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2 . 按清制,内阁大学士正一品,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名分;军机大臣属于差使,每日直接面对君主,辅助政务处理,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内阁大学士若兼任军机大臣,因权力名实相符,更被称为“真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比内阁大学士品级更高B.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C.军机处有实权利于提高办事效率D.内阁权压众臣参与决策
3 . 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
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0-03-17更新 | 300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
A.王权的至高无上B.王权的神化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统治的长治久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到(汉)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
A.违背了历史潮流B.确立了思想统一
C.削弱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稳定
7 . 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2020-01-17更新 | 656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2月线上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
9 . 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2020-01-12更新 | 921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调研历史试题(一)
10 .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