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宗法制度是维系同姓的纽带的话,那么同姓不婚制则是其补充,大宗百世不迁,同姓百世不婚,这是维系周代举国上下紧密团结的两条纽带,不可或缺。"这表明,同姓不婚制的实行
A.促进了宗法制的形成B.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
C.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D.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
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
3 . 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时国人暴动可以赶走天子而不受惩罚,直至春秋时代,国君在重大问题决策时还需要“询国人”“谙万民”,国人干预“立君”“迁国”,甚至“出君”“就君”的事也屡见不鲜。这主要表明,中国早期国家
A.践行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B.制定礼乐制度促进权力认同
C.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D.君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5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根据材料可知周代分封制
A.完全建立在同姓亲族基础之上B.分封的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
C.异姓诸侯国受到排挤D.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2021-09-15更新 | 306次组卷 | 19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019-12-11更新 | 788次组卷 | 12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西周建立后,一方面大量分封王族建立诸侯国,另一方面又对异姓侯国以联姻形式建构甥舅关系。这说明西周
A.以宗法方式巩固统治B.联姻是分封异姓侯国的前提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加强对异姓诸侯的直接控制
9 . 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
少昊后赢娃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
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藤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
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

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2019-04-25更新 | 617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高新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2019-11-01更新 | 668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第四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