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之子弟被分封于各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族的迁徙和流动。西周自身人口有限,他们分处各方时,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还常把部分被征服者从他处迁置于国。国家体现着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混合,其本义为“天下一家”,“家天下”,国之本在王家。家,即家族,是宗法血缘关系的载体。在古人观念中,不论是国家动乱,还是国土缩减,只要君王之家,农之家存在,国家就会永存。当时的国家不含主权,疆域的观念。

——摘编自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等

材料二   希腊语中,“国家”与“公民身份”,“公民团体”,“宪政”等概念存在着必然联系。“国家”与“公民”是同义语,其含义可引申为:城邦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国土范围内是一个权力主体;权力主体的本质便是主权,主要体现为凡城邦公民都是主权所有者,即主权在民。国家、城邦、公民在雅典呈现为一体化。

——摘编自张庆服《雅典与西周国家形态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民在雅典城邦中的地位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2020-06-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建班)
2 .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020-04-1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2019年,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观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晚商时期的自然生态、政治制度、经济生产、外交征伐,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证实的信史时代。甲骨文中多有象形、会意文字,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它还记录了当时自然灾害、天文现象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材料二 1928年前,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达十万片以上,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世界各地。这些非科学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1928年到1937年由于军阀混战和匪患不断,国民政府断断续续进行十五次发掘,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其所得运往日本。

——摘编自人民网《甲骨文:唤醒沉睡文明》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甲骨文研究始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国家在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就把《甲骨文合集》的编辑撰写列为历史学科重点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与中华优秀文化体系构建相关的战略高度。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简析甲骨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朝政治制度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近现代甲骨文研究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0-05-18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

——《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西周分封示意图


图3:公元前195年诸侯国示意图(同姓九国+长沙国)
(1)据图1,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比较图1和图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3)结合图3及所学,说明当时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其特点和成效。
2020-02-20更新 | 168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合格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之有希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征平叛后,雄才大略的周公旦对国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周政权派同姓子弟、周室勋臣及异姓姻亲,于远离邦畿数百里乃至数千里之外的要冲地区建国,以宗族分权的形式扩大和巩固姬姓的家天下。这些分布在极其广大地域之内的周系诸侯,以宗法关系为基础,以礼乐制度为纽带,使周王朝在远较“大邦殷”的范围广阔得多的地域内实现了有效的统治,从而为三代之后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自马平安《中国政治史大纲》

材料二   这次改革根据农业的收入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的公民,称“500斗级”;第二等级是收入达300斗、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第三等级是收入达200斗、有牛耕田者,叫“牛轭级”;第4等级是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称“雇工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政治义务,等级越高,担任的公共职务越高;军事义务也按等级分配。这次改革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民众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周公旦“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西周社会在血缘亲疏基础上形成的等级关系。
(2)阅读材料二,指出“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概括材料二的要点。
(3)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彼此之间差别显著。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政治意义;②对古代雅典政治改革中财产等级制的认识。
9 . 地方史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材料,读枣庄地区相关史志,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之时,诸侯世国,大夫世家,其传系往往累世不绝……自羲轩以讫夏商,是为用士之天下,故禄秩皆延于世,而封建之制行。至周以稼穑开基,而农事始兴焉。降及嬴秦,开阡陌、务耕战,是为用农之天下。汉氏承之,故选举征辟皆起于乡,而封建之制废。”

——王宝田主修《峄县志》


(1)材料一中“封建之制”指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尤民(18851916),字超凡,原名保诚,山东峄县台儿庄人。

1905年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积极联络同志,开展革命活动。

1911年,尤民在台儿庄设立了同盟会的革命机关部,并亲自到驻清江清军第十三协策应兵变,建立了一支5000人的革命队伍,后改编为改称陆军第39混成旅。

1912年,尤民至南京,与黄兴会谈。

1913年,孙中山发起第一次讨袁战争。尤民决定在东昌策动独立,举兵响应。

19165月,尤民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统筹直、鲁、晋三省军事。

19168月,尤民遭反动军阀张勋逮捕,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台儿庄清真寺尤民烈士简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时期(1894年—1912年)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至少2个),并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1938316日,日军矶谷师团向滕县城发起猛攻,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率部奋力抗击,激战3日,最后全师殉城,至为壮烈。18日,日军占领滕县城。同日,日军占领枣庄、韩庄。20日,日军占领峄县城。24日,日军开始攻击□□□,守备□□□的步兵三十一师在师长池峰城的率领下,以不可屈服的精神与日军拼刺肉搏,激烈巷战,死守阵地,15天内击退敌人八次进攻,双方伤亡惨重,尸遍街巷。日军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称:“虽为敌人,睹其惨烈之状亦将为之感叹。”45日至15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给日军以重创。整个战役从314日开始至415日结束,历时33天,以日军溃败告终。中国投入兵力40万人,阻击日军七、八万人,消灭日军1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这次战役震惊国内外。

——《枣庄市志·大事记19001949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战役?这次战役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谁?这次战役在抗战史中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建国之初,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召集之前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多由临时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产生。

1950年,414日,峄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1年,516日,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7日,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取代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

——《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


(4)依据材料四,试分析在参会代表的产生方式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更能体现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成就。
10 . 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