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
2 .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蝎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
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
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
D.从封邦建国走向中央集权
2016-04-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高三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历史卷一
4 . 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作为祭祀用品的形象的表现,呈现威严、神秘和服的力量;周代青铜器的装饰有了显著变化,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富于韵律感和节奏美,和周代的礼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神性向人性的回归
C.周王权力高度集中D.商周奴隶制度繁荣
2021-05-2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南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周人认为,德与祖先关系密切,周王要效法文武之德,贵族要效法祖考之德。这种观念在延续的同时也在变化。西周中期,周人已对祖先能否效法祖考之德提出了质疑。春秋时期,德为祖先所独占的观念发生改变,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这表明
A.人伦秩序是维系统治的关键因素B.观念革新助推人文精神发展
C.效法祖先之德适应加强王权需要D.礼崩乐坏诸侯权力膨胀失控
6 .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7 . 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
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
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8 . 按族聚居于城邑是先秦主要的生产、生活形态。但到战国中后期,社会上频繁出现离开城邑而居于郊野的“赘婿后父”,赘婿即已婚、定居于女家的男子。这种现象折射出
A.宗族观念在战国时逐渐消亡B.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C.分封制已难以适应社会需要D.当时的婚姻形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9 . 先秦早期,"父慈子孝"的思想屡见于典籍之中,到了战国末年,"父为子纲"的思想逐步掩盖了"父慈","父慈"观念隐而不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观念逐渐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松弛
C.战争动摇血缘亲疏D.政治变化影响亲情伦理
10 . 商朝中期以前,兄弟之名先后骈列,并无上下贵贱之别。但到了商朝晚期,有“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为嗣”的记载。(见《史记·殷本纪》)这种变化可说明
A.“家天下”局面形成B.外戚势力开始萌发
C.嫡长子继承制确立D.父死子继成为定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