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除军事与经济联系外,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从而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出西周
A.王室强化对封君的垂直管理B.推行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C.礼乐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D.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由于治理不善,被放勋(挚的弟弟)替代,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由此可知当时
A.“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B.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C.血缘关系影响王位继承D.黄帝族高度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周时期,周王分封诸侯的同时还进行“徙封”(指古代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为其他地区)有学者认为,吴国原是受封于今山西境内的虞国,后在周康王时受命迁国到宜地(今江苏镇江),成为江南地区的吴国。由此可知,当时“徙封”
A.消除了诸侯国叛乱的政治隐患B.维护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C.体现了周王对封国的主权地位D.成为分封制的政治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先秦的地名来历中,因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而出现过“异地同名”的现象。如西周懿王曾一度都于犬丘(今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的卫国和宋国均有地名犬丘。秦先祖非子居地远在陇西,却也把其居住地命名为火丘。这些史实表明,探寻“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
A.自然环境的演变B.朝代更迭的状况
C.疆土扩展的情形D.移民迁徙的过程
2020-03-30更新 | 73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
A.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B.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
C.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D.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西周建立后,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类似的青铜铭文不仅在黄河中下游有大量出土,在南方的楚或吴、越之地也多有发现。这说明当时
A.礼乐制得到普遍接受B.周天子直接控制各地
C.出现了深入的技术交流D.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
2020-03-19更新 | 3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考前演练(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甲骨文中“宰”,字从宀(mián),从辛,意为家庭内从事执役的奴隶罪人,负责王室贵族的饮食、车服等杂役。西周时期“宰”地位不断提高,逐步成为百官之长,例如周公曾任大宰。这一变化反映
A.贵族血缘政治的确立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
C.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礼乐分封体制的崩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推动了族群交融和加强统治D.是早期国家的官僚体制创新
9 .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2019-09-05更新 | 308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