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近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
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西汉前期地方王国自为法令,僭越礼制,甚至与朝廷对抗。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派兵攻打匈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格局埋下了隐患
6 .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D.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在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机构的演化过程中,元廷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这些措施
A.利于地方便宜行事
B.试图削弱地方权限
C.使行省独立性增强
D.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人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由此可知科举制
A.能够选拔优秀人才
B.逐级考试逐层选才
C.选才任用比例很高
D.官员选任公平公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
A.注重品德考察
B.获得社会尊崇
C.突出门第出身
D.发展日趋完善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