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记载,汉代刺史必须谙熟法律条文,刺史“循吏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其职掌为“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反映出汉代刺史(     
A.权重秩卑的特殊性B.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C.监察职能的专职化D.行政管理的高效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

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考官,改变知贡举一般多由礼部侍郎出任的做法,称权知贡举,为了分割其权,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以后成为制度。宋太祖时,知贡举官虽然并不固定人选,但每当朝廷任命之后,并没有立即隔离,他们在主持考试之前仍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请托或授受贿赂,因而往往发生徇私舞弊的现象,甚至引起落第士人的诉讼。据《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初立四门学,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岁一试补。差一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此举得到太宗皇帝的赞赏,“后遂为定制”。宋真宗时两次下诏,重申这项制度。为了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和外界隔离,就是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直到考试结束。其锁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若事情没有办完,就适当延长。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原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2022-08-02更新 | 908次组卷 | 14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的品级,通常比较低下。《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提拔严助为中大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
A.以小御大,以内御外B.集体决策,集思广益
C.加强监督,防止腐败D.内重外轻,加强皇权
2022-06-27更新 | 736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8 . 《汉书·白官公卿表》记载:“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此二下石,掌佐丞相举不法。”《汉官旧仪》又云:“丞相府司直一人……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司直官。”这表明汉武帝设置司直
A.减轻了丞相处理全国政事压力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使中央行政监察体制逐渐完善D.旨在加强中枢机构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史料记载:“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推动这“一大变革”的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2-04-21更新 | 229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