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023-11-04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四会市四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一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来看,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形势动荡不宁,人心思变的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斗士开始热情的向中国人民宣扬自由、民主和革命的思想。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仅仅只存在了几个月,政权便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宣布恢复帝制。在这样的情形下,民国并没有民主可言,正如孙中山所指的那样,“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摘编自方敏《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所做的主要贡献,并分析“民国并没有民主可言”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二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宰相制度的内容,并简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
(3)两则材料反映了两种历史现象,试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2023-02-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也叫外朝。皇帝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有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称“内朝”)。三公九抑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6 . 古云“善事父母为孝”,汉代经董仲舒的合理改造,孝悌观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成为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伦理信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出土于甘肃威武的木简有文载:制诏御史曰“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公元前72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始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市卖复毋所与。”“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注:汉低级官职),入宫廷不趋……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王杖简

材料二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范晔(南朝)《后汉书·礼仪志》

材料三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及刺史两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举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下,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续汉书·百官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史料价值上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代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2-08更新 | 70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科举出身人数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356000.036%
公元120064500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三代以来,中央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强化中国集权。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汉书》卷十九

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史记五宗世家》

材料三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景帝剥夺了诸侯的哪些权力。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三,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4)试评价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综合史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3-01-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高三·广东·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清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1906年,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宪政编查馆于1907年推出了折衷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各直省官制通则》:“各省督抚依旧总理地方军政,督抚衙门设置幕职佐理文牍,分科治事;省以下,为府(直隶州)、州(县),裁撤分守分巡各道,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等自治机构;分级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实行司法独立。”方案颁布后,清廷在东北三省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民国成立后,部分制度仍有沿用。

——摘编自费秋香《论清末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唐朝的一种政治制度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清末地方官制改革。
2023-01-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