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地方上的问题而颁布新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地方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据材料一第一段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第二段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材料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明,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写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2022-10-21更新 | 625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主与法治逐渐代替专制与人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天下复归一统,但那时的政府体制,已远非古代贵族政府可比。如为相者,前有吕不韦,乃赵国人。后有李斯,乃楚国人。为将者有蒙恬,其祖父骜,为齐国人。自骜至恬,已三世为秦将。当时东方列国游士,在秦政府中服务者,尚不计其数。而秦廷亦不再封建。此乃自孔子以来,由士来领导政治的一项理想,至是已确切完成。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及主要依据。(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概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标准的变化。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材料四   



1954年发行的邮票

3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8000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个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6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才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刘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果,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4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022-06-23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三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

材料四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概况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6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法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图中书之道密者入真《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捨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个朝代?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此制度有何特点?图示三中的宣政院是为管理哪个地区而设置?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秦朝为管理东南地区设置了哪三郡?
(3)明滑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有哪些新的变化?
(4)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2021-12-1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白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1-12-0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黄南民族班)
8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
(注: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发展。
2021-11-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 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 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 维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 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汉朝以来的选官制度。
(2)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2021-11-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天津英华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