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 . 据史料记载,隋朝就已经出现使职差遣固定化的趋势,只是当时使职数量较少,约有11种。唐朝建立后,使职开始大量出现,至少有142种,其中多数使职出现于武则天至德宗时期。唐代使职的大量出现
A.适应了皇权专制的需要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扩大了三省六部的职权D.密切了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中,有一组叙述墓主生平的出行壁画,其中一幅的配图文字为举孝廉时。见下图。


材料二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频频出现在汉墓的壁画上。山东孝堂山东汉石祠孔子见老子的壁画就是代表之一。见下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可以印证汉代哪些历史现象?请结合村和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予以简要说明。
(2)同一则史料用于研究不同的对象时,既可能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县二手史料。请以材料二的图3壁画为例,论证这个观点。
2021-07-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A.参知政事B.三司使C.转运使D.通判人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
(2)根据史料二,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汉的尚书官员通常不参与内朝议论国政、顾问,见于史料的,只有孔光任尚书令时,皇帝认为他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就让他参与各项事务。这一制度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B.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C.防止吏治腐败D.保证决策时能集思广益
2020-12-30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之巨典,详细规定了当时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无多变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六典》
A.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B.其内容便于封建政府行政运作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完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谏议制度

材料一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 唐代谏议渠道是比较丰富的,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特别是投匦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谏议制.度……所谓“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匦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武则天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匦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繁琐,可以不予受理……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

——据刘松柏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
9 .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料。史料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B.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
C.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D.简化科举取士的程序
10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世卿世禄制的推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