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世纪里19个侯国的人口增长(部分)

侯国所在
郡国
初封时
户数
国除时
户数
年代
(公元前)
年增长
率(%)
人口密度
(人数/平方公里)
今地(摘者
注)
魏其琅琊10003000201-1542.445.9山东青岛
绛阳济南7401500201-1531.587.5山东济南
800026000201-1521.65.5安徽淮北
涿25005600201-1511.648.8北京
曲周广平40009300201-1482.8177.4河北曲周
柳丘勃海10003000201-1431.935.4河北黄骅

资料来源:《汉书》,卷16。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页236~237。李氏的表中日期多有错误,这里已予以改正。人口密度的数字采自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第2期,页215以次。劳氏制表的材料是公元2年的,取自《汉书》卷28。年增长率是根据内推法得出来的,参见史密斯(T.L. Smith)、劳普夫(P.E. Zopf)     《人口统计:原理与方法》,页552~553。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提取表中相关信息,说明其对研究西汉历史的史料价值。
(2)据表格资料来源,归纳形成表中研究成果的方法。
2 . 两汉时期,郡、县长官(太守、县令长、县尉、县氶),即所谓“长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B.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C.激化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3 . 刘永强在《两汉西域经济研究》中对“屯田”有如下研究:“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汉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此可知,屯田政策(     
A.加重了屯田卒的负担B.有利于匈奴吸收中原文化
C.有利于吸收国内流民D.有利于汉王朝的发展巩固
4 . 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稼穑"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     
A.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
C.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
5 . 据统计,从汉文帝十六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郡级政区的数量由24个增长到了108个。这 一变化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分裂问题日益严重
C.诸侯实力不断增强D.君主权力渐趋分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唐初的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区规划。武德年间,地方行政规划以军事为首要目的,基本以南北向为主,即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而贞观年间的地方行政规划,多以东西向为主,强调“关河近便”。这一调整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国家统一进程逐渐完成
C.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D.对山川地理形势的重视
7 . 下表中文学家所任官职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姓 名曾任官职职权范围
范仲淹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边防
晏 殊枢密使负责管理全国军政
欧阳修枢密副使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A.文官出任地方长官B.文官掌部分兵权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D.节度使变为虚衔
8 . 两宋路级四监司职权分工表

四监司

职权分工

安抚使(帅司)

掌兵民之政

转运使(漕司)

经度财赋,掌“婚田税赋”

提点刑狱司(完司)

掌“狱讼经总”

提举常平司(仓司)

视丰歉而为之敛散,掌“常平茶盐”

——据高进等《监察之监察:宋代的监司互察》整理


据上表可知,四监司的设置(     
A.确保了吏治清正廉洁B.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C.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 . 2020年,在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了许多汉代简牍和封泥,如图是其中一枚封泥,上面文字为“滇国相印”。该文物能证明(       

“滇国相印”封泥
①汉朝加强“河西四郡”管辖             ②史籍记载的古滇国确实存在
③中原制度文化影响云南地区             ④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治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3-01-04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九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