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察举制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B.整顿了基层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发官员的社会责任感D.未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汉景帝末年,桑弘羊以“精于心算”而特拔入宫,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先后推行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现象说明
A.唯才是举是选官的基本原则B.选官方式取决于统治需要
C.澄清吏治是选官的主要目的D.察举制已丧失了选官功能
2022-05-13更新 | 574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政治制度的导向
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D.门阀势力的衰弱
2022-05-12更新 | 58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5 . 史载“武德,贞观世重资荫”,据统计,“从武德五年至显庆六年(622~661)的40年间,进士及第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只及显庆时期每年人流(官阶从九品外登人九品内)总数1400人的百分之一”。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初社会秩序动荡B.九品中正制的崩溃
C.科举制度存在弊病D.门阀世族势力强大
2022-05-08更新 | 29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市(州)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一起考”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征辟制起源于汉代,皇帝选聘重要官员叫征,其他高官选聘幕僚为辟,是面向社会有名望的文人名流和有德有才、有名望的较低级别官吏进行选拔的方式。这种由皇帝下诏面向社会范围的公开征召人才,需要辅以大臣察举推荐,既不定期举行,也无一定之规。据此可知,征辟制(   
A.营造了国家重视人才的氛围B.使各种人才均受到国家重用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D.突破了官吏选拔标准的限制
2022-05-07更新 | 50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魏晋以来,强宗大族雄踞乡间,武断乡曲,朝廷依靠他们才能贯彻对地方的统治。但隋唐之际,很多名门望族乃至一般士族的成员纷纷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居“长安——洛阳”京畿之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用人制度的重大变化B.京畿之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吸引
C.国家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D.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制迁移
2022-04-27更新 | 39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唐代,贡举及第、金榜题名是一件极为荣耀的大事,不少人更从此平步青云,坐列公卿,但也有不少士人在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多年,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及第20年而未获录用者。这说明(       
A.中举者缺乏真才实学B.科举及第者能力差距大
C.科举制度还不尽完善D.中央严控选官任官
2022-04-24更新 | 38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2届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代,是帮助官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由此可以看出
A.师爷逐渐取代了主官的职责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
C.师爷的出现带来明清冗官现象严重D.师爷参与政务处理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2-04-22更新 | 599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三)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抵悟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4-10更新 | 563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