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西汉时规定:察举孝廉以郡国为单位,不论郡国大小,人口多少,每年每郡国举孝廉二人。东汉和帝时,司空刘方上言:“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帝从之。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阶层流动相对活跃B.选官方式相对客观
C.察举制度相对完善D.官员素质相对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这说明西晋
A.选官制度弊端显现B.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
C.门阀政治愈演愈烈D.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重修《氏族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据此可知,当时
A.士族门阀崛起促使社会阶层固化B.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选官制度变革影响时人价值取向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十分激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望重官员担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削弱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
2022-01-20更新 | 222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中国古代,士人通过经商致富,通过科举做官,通过购买土地成为地主,从而形成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这一现象
A.促进商品经济稳定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C.传统社会的进一步巩固D.市民队伍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史学体例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变化
C.人口数量的增长D.民族交融的加强
2022-01-17更新 | 519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这一现象
A.根本原因是宋朝政治制度改变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
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2022-01-03更新 | 603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6次组卷 | 3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下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
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
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