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名曰“书生问仕”,左下角是“解”字招牌,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他们每人只要花上100文钱就能卜算前程。图中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科举考试竞争激烈B.算命先生能预知前程
C.算命成为当时热潮D.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统计,在《新唐书》《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上述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变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中外贸易的频繁D.造纸印刷的普及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下表是南宋书院和进士数量分省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省份书院数进士数书院百分比进士百分比
安徽146954.41643.7410
江苏1823065.678212.412
浙江60390018.92720.992
江西101369731.86119.899
福建48452515.14224.356
湖北4331.26180.1776
湖南294419.14832.3738
广东202696.30911.4479
广西71872.20821.0066
贵州100.31550
四川1525254.731913.591
总计31718578100100

——摘编自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表格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且史论结合)
4 . 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2021-03-05更新 | 948次组卷 | 25卷引用:课时6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5 . 宋代在殿试中实行誊录法,在考生考完后,要将试卷另外誊录副本,誊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篡改文意或增减字句,其誊录完后,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糊名,“送覆考官再定等”。这一做法
A.剥夺了贵族门阀子弟入仕特权B.杜绝了科举考场营私舞弊行为
C.旨在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D.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理念
2021-03-04更新 | 1158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 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 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 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近年来,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 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针对材料中的两种不同观点选择一个加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2-24更新 | 796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
五代4624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
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A.科举取士为唯一途径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重武轻文的现象明显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该表反应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选官制度选择标准选择方式
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
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军功立军功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德才地方举荐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期才舱门第并重
后期重门第
品评官评定
隋唐以来科举制考试成绩或才学考试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
③选拔原则:由客观公正逐渐向主观随意发展
④选官基础:官员队伍逐渐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 东汉末期崔寔在其所著《四民月令·政论》中引谚语云“州郡记,如霈雳;得诏书,但挂壁”。汉哀帝时王嘉说:“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B.豪强世族掌控地方权力
C.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削弱D.州郡长官仍由皇帝来任命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