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
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煕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

——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御史纠弹制度和谏官言官制度。……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议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奏

——王连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漫谈》

材料二   古希腊雅典监察体制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公民大会,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动和惩罚。……二是500人会议,……承担着对国库、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责,同时也负责监督民众大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的准确执行。三是陪审法庭。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监察机关的权利,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

——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读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监察权就是弹动权。”“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活。“这样就证明了,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孙中山指出:“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合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改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孙中山认为:“将国外的规制和本国原有的规制,融合起来,较为完善。”“欧美对于民权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因为不彻底,所以人民和政府日日相冲突。因为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造成这种新机器的原理,是要分开权和能。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设立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古希腊雅典在监察体制上是如何实现“多元化"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并评论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对我国当前反腐斗争有何借鉴意义?
2021-10-03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以下对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溪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倒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舆论和新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堃《英国的反腐败机制》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机制的背景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2019-12-27更新 | 178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整理自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二   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应当归功于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两个基本思想: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近代以来西方法治的发展,在严格意义上就是这两个基本思想的外化。严格意义上,近现代法治史,就是一部权力约束和制衡史。而全部近现代法治史都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   (近代)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制度与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

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独立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最终发展成为机构空前扩大、官员数倍于前且兼察谏于一身。御史的内部分工也日渐明确、细密,职责分明,监察内容范围不断扩展,直至对政府各部门、机构进行全面的行政监察。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六科给事中既掌言谏之责,又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施行,并监察重至“掌科”。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这种独立性是监察部门不受干扰,有效发挥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证。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出巡监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巡察与不定期出巡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獬豸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能辨曲直,能识善恶忠奸、遇奸邪则触之,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早期獬豸是“独角羊”形象,羊与善、善与法是紧密相连的,其温顺善良的外形,实则承载着华夏民族公平、正义的诉求。秦汉以来,獬豸造型逐渐脱离早期温顺的形象,与狮、虎及豹等凶猛动物最凶狠的一面结合,形成更加严酷、凶悍的新獬豸形象。经过秦汉时期的加工改造,獬豸在古代法文化中的地位趋于稳固,并在历代司法领域均有表现。从秦初到清末,獬豸一直是法官、监察官的重要标志。秦代“侍御史冠獬豸冠”。唐时期,御史台官员“或戴豸以触邪,或竖鹖以表武”。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至监察御史等司法官一律戴獬豸冠。这种法文化形态一直影响到现代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的服装,成为世界法制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摘编自霍志军《獬豸形象的文化意蕴》

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从日本、德国引进大陆法系的黑袍式法服。民国建立后,政府引进的法袍用玄色绸布制作,在白色的缂带后面衬以略宽的乌黑的章绒。这象征法官要明辨是非、分清皂白。法袍无领,领口处呈圆形,寓司法独立、法力通天之意。从正面看,整件法袍没有任何皱褶和赘物,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体现了中华法统的尊严。

——摘编自尚鑫《法官服饰的法理透析》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獬豸形象内涵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司法服饰的特点,并指出这种变化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