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2019-07-11更新 | 652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
②“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
④“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
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2020-06-29更新 | 360次组卷 | 15卷引用: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2019-11-13更新 | 62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0年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的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的“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刺史监察功能的加强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020-10-20更新 | 380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广义上的考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考试制度、考试观念和行为等方面在内的“考试文化”。中国古代繁荣的农耕经济为考试提供了物质基础。小农经济孕育了务实中庸的思维模式、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指引着知识分子参与到考试中来,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又使大规模考试成为了可能。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更是因其蕴含的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被欧美国家广泛借鉴,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宋以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百官,是监督官吏的机构;北宋设谏院,初由门下省析置,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皆可谏正。后期发展中,谏院逐渐重点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
A.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B.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反映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D.进一步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2021-01-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卷引用: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束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
10 .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2019-09-29更新 | 479次组卷 | 36卷引用:辽宁同泽女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