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2019-12-26更新 | 472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皖江联盟2019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A.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D.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3 . 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是(     
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刺史④唐朝门下省⑤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2019-12-20更新 | 280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1)汉武帝在地方设置的“监察官”是如何规定的?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把权力关进笼子”的。这一尝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9-11-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巡视,明清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包括专差、巡按御史的监察御史系统;二是负责所属府州县的按察司系统;三是督抚系统。同时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
A.继承了前代巡视传统
B.巡视制度的多元化
C.加强了巡视立法规范
D.官员腐败日益严重
8 . 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B.管理地方行政C.征收地方赋税D.掌管地方军事
2019-11-01更新 | 17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下表反映了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汉代
时期措施
“文景之治”时期丞相的属吏丞相史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
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三个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

A.官僚体系趋向职业化
B.监察范围逐渐扩大化
C.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D.汉承秦制下的稳定性
2019-10-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条下注云:“旧,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自景龙(唐中宗年号)三年以来,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御史制度如同虚设
B.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
C.御史职能发生变化
D.御史滥权问题非常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