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1 道试题
1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在没有丧失主权、治权的前提下,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长江流域各省的和平与稳定,严格禁止义和团以任何方式南下,各国也承诺不在上海、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这反映出(     
A.南北分裂趋势明显B.东南各省联系紧密
C.列强侵华方式转变D.清朝统治根基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
3 .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 . 《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中,收录了一套1883年绘制的《湖广云贵旅行图》,该图制作精良,其中汉口地图的精度已经达到1/2 000,它是日军工兵小田新太郎绘制的。这一事实表明日本(  )
A.具有高超的绘图技术B.特别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
C.精确测绘中国地形地貌D.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5 . 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     
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万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金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7 . 1887年,黄遵宪完成了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书稿一《日本国志》。虽经李鸿章、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赞此书,但仍未获刊印。八年后,此书由广州一家民间书局刊印,迅速风行天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B.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共识
C.腐朽的清政府成众矢之的D.国内时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一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中国问题”(     
A.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B.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大举入侵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场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评价的是
A.五四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红军长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