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二: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则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当时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
(2)近代不平等条约签订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呈现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用期与外交转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周期的起点1919年、1949年、1979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战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020-08-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在东亚地区的各国和诸民族所独有的国际秩序中,中华帝国的华夷外交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外交体系的主体。德川幕府初期就开始尝试脱离中国的华夷外交而开展独自的外交关系,明治政府登上政治舞台后,同以往的统治者一样向清政府要求树立外交关系。甲午战争对于日本而言,新兴的日本在东亚变得更加重要了。不仅如此,此前中国一国可以主导东亚地区内的几乎所有事务,而今日本存在的扩大使得东亚世界呈现出了日清二元化的世界。在随后的欧美列强瓜分中国,以及随后的中国内乱中,日本逐渐取代中华帝国的东亚盟主地位。

——槽山幸夫《东亚近代史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格局演变概况

时间发展阶段内容
1945-1949一方独霸东亚地区基本上由美国单独控制
1949-1970两方对抗美国对苏冷战和对抗在东亚表现为和中国的激烈矛盾
1970-1980三角关系东亚出现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
1980-1990四边平衡东亚出现了四国六方关系均衡发展(美苏、美日、苏日、中美、中苏、中日)
1990年以来多国协调东亚出现了多极协调的格局

——据王邦佐《回顾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亚格局》


(1)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过程所呈现的特点。并简述1970-1980年间“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中,美国与中苏的外交关系。
2020-07-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忧患成疾,人们多愿如孙文后来总结的“毕其功于一役”,而不能忍受“旷日弥久”的办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时,王照劝康有为多立学堂,等风气变了,再行新政,可是康有为答他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材料二   康有为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说革命无非“血流成河,死人如麻”,四亿人将去掉一半。梁启超与《民报》论战时期,宣扬说中国人“非有可以为共和国国民之资格”,因此,“与其典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章太炎逐条驳斥康的论点,认为革命是最大的权威,“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木去,即以革命去之”。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补泻兼备的救世良药。

——迟云飞《晚清大变局·改革、革命与社会裂变1901—1911》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与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康梁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发生于1911年的革命的历史影响。
4 .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4)简要阐述图四漫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图四与图一、二、三有何联系?
(5)针对当时清政府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是皇帝,你应该怎样做,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近代的历史?
2020-07-2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17-2018学年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切会面,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启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
(2)20世纪,国共两党曾实现了两次合作。请问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时间和标志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020-07-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分水岭

一般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也有学者提出,甲午战争才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问题:
(1)简述以上两位学者持什么史观进行评价的?
(2)请你依据史实,从不同方面解释“甲午战争才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的说法。
2020-07-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县201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下面材料是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

《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0-06-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小站练兵是指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为振兴武备,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在天津小站等地首次编练近代新式军队一事。

早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就发现了旧式军制的诸多弊端。1894年9月,李鸿章曾在京师会晤即将参加黄海之战的德国陆军军官汉纳根,汉纳根建议中国用洋人西械,以新法练兵。10月,清政府设立督办军务处,由王公大臣负责,令胡燏棻自行试办。次年9月,胡燏棻将练兵场所由天津马厂移至小站。1895年底,清政府任命力主维新变法、倡导编练新军并曾参与援助朝鲜军务的袁世凯接替胡燏棻,负责练兵事宜。小站练兵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旧械,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并制订了一套以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主题内容的建军方案,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从小站军营里和保定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中,走出了四位民国总统、六位民国总理及三十几位督军。

——《清末改革史话之七》袁世凯练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小站练兵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小站练兵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020-06-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一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战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船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马士《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制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防务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甚至对于台湾岛曾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使用。“山东舰”入列的这一天也正是北洋水师成军的日期,许多网友发出感慨:“我荣幸与你一同见证祖国再次走向强大”。

——观察者网《拜谒北洋水师故勇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此中“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应该指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说说你的感想。
2020-06-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日,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光辉的日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1931年和1937年为界,日本侵华战争达到了一个高潮。                                                 

     ——《漫话抗日战争》    

材料三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诗中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材料二中所说“1931年和1937年”分别指日本发动的哪两次侵华事变?中国哪次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1938年抗战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国际意义。
2020-05-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