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三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三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2021-03-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游日记》中记载“汾平两郡(汾州府和平阳府),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年)王侍郎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为期。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

——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1606年经市议会批准,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公司担保,一直到1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券,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设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79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到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目的是通四方之珍异,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市场上主要商品不外是奴隶、牛马、珍宝等。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规定体现贵族地位等级和权威力量的礼器和兵器不准入市;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人等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免有失身份。市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有:分区管理、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稽查盗贼的“司稽”,验证“质剂”(契约)、并管理度量衡的“质人”,征收商税的“廛人”。《周礼》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这套做法一直为后世所仿行,影响久远。

——摘引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这航海法制定的时候,英、荷两国虽实际上没有战争,然两国间的仇恨,已达极点。这仇恨在制定这法律的长期议会统治时期已经开始,不久在克伦威尔王朝及查理二世王朝的荷兰战争中爆发了出来。所以,说这个有名法令的有几个条目是从民族仇恨出发的,也不是不可能的。……航海法对国外贸易,即对因国外贸易而增加的财富,是不利的。一国对外国的通商关系,像个别商人对他所交易的人的关系一样,以贱买贵卖为有利。但是,在贸易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最可能有贱买的机会,因为贸易完全自由,鼓励一切国家,把它所需的物品,运到它那边来。……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

——摘引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王朝对市场管理的举措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制定航海法的背景条件,并说明亚当·斯密的写作意图。
2021-02-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商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从书本中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从实践中学习提高经商技能。徽商在异地他乡立足发迹,讲道义、重诚信是最核心的因素。微人外出经商总是按血缘、地域聚居,这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团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结成商帮的直接原因,且它在集聚财力、物力、人力及统一行动方面等都有很强优势。

——摘编自膝祁源《徽商兴衰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讲道义”“重诚信”“重视科举和功名”等价值观的形成对徽商事业的发展和成败十分重要。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徽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然而,徽商经商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求利”,这限制了他们不断追求利润的精神。许多徽商当其积有余资,往往撤业而归,或自身“弃贾归儒”,或延名师督课子弟业儒,使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商业经营,转瞬之间化为乌有。

——摘编自张俊《试探徽商价值观形成的动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徽商崛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徽商的价值观。
2021-02-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旧唐书》卷48《食货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之异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对目前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有何认识。
9 .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往往作出不同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古已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目的,并指出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政策。试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西方的不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材料三: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商业呈现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