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域,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然而,两晋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逐渐衰退。唐统一后,丝绸之路又恢复了生机。为复兴这条商路,唐王朝西击突厥,并在西域设立机构管理,对交通路线也进行重新部署与管理,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起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地区,巴达木原产于波斯,二者在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黄也传到西域和欧洲。在唐代,西域良马大规模传入中原,自唐以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茶之风渐盛,使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化为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马歇尔在194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1948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的政治局势,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也迅速衰弱。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方向前行。“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摘编自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商贸交流建言献策。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12次组卷 | 85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重点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募帐设出络货卖……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圈正,谓之“得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七夕,(汴京)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遇,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罗烨《醉翁谈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汴京七夕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汴京七夕节特点的成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明江南城市负贩行商定居化趋向及实践,使并非本籍的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 城市居民的主体。虽然这些客居者大多获得“附籍”或“商籍”的待遇,但发家致富的梦想始 终伴随着故土之思。与传统乡村以家庭和邻里关系为纽带不同,晚明江南城市文化具有“利 益社会”的特征,如嘉定人徐学谟在《归有园廛谈》中所叹:“炎凉之态,处富贵者更甚于贫贱;嫉妒之念,为兄弟者或狠于外人。”

——摘编自查清华《中晚明江南城市化进程与诗文的新变》

材料二   在清代,江南的苏州、南京、镇江、杭州等地的丝织业中,流传着“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的诗句。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农家丝织户,已经有了商业资本的操纵或控制。 到清代中期以后在丝织业中,“账房”形式的包买商制度相当发达,甚至在生产中已经取得 了支配性的地位。然而,明清时期的丝织业生产日益集中在市镇或较大的城市中,城市中 “账房”与乡村农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商人资本经营的丝行去垄断乡村丝织原料市场来联系 的。这种包买商制度的“蛛网”并未直接地控制乡村的家庭纺织手工业。

----摘编自于秋华《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手工业经营组织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晚明江南城市社会风气的显著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江南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营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经济、社会变化的认识。
7 . 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建都的开封,有几条水路:绕西北而过的黄河、下东南而去的汴河、出西南的惠民河及接东北的广济河,这几条河唐代便有,只不过因社会纷乱淤塞了,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惠民河主要输送河南、淮北各府州向京师提供的粮食。广济河主要输送京东一带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黄河主要输送来自陕西诸州的物资。而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淮南路、荆湖南、北路)的漕粮百货,均由汴河运往京师,数目以百万石计,而其他几条仅以十万石计。所以宋人把汴河看作国家的生命线,即使是皇帝,也不敢懈怠。

因为汴河的水是从黄河分流出来的,难免使汴河淤积。为了保证汴河拥有一定的水量,就必须常常疏浚,宋初是每年一次,而后是三五年一次,到最后竟然有20年没有疏浚。后宋人几经改革,最后采用了堵上黄河来水口,导引汴口附近的洛水入河的方法,才暂时解决了汴河水浊的问题。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承载的帝国》

材料二:晚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逐渐衰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运行了2000多年的漕运也成为历史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运河漕运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晚清京杭运河漕运衰败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3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培优练习
8 . 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工商业城市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 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不断的开发,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南朝的刘宋王朝)

材料二   南宋以后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完全奠定。由于复种制度的推广、新耕地的开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江淮、两浙、福建、四川等地区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太湖流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又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在两浙路的太湖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他们与独立手工业者一起,开始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北宋时,各路专以纺织为生的机户约有十万,数量可观。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卜宪群《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南朝相比,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