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此外还有家庭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些规定(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B.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C.瓦解了封建经济基础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道光九年(1829 )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绪十九年(1893 )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元视角下的汉代风俗成因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蠃(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   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023-02-21更新 | 34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考向核心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中国历史通论》记载,粮食亩产量“战国 79.41斤,汉武帝时期 117.11斤,1938年 115斤,1949年 130 斤”。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     
A.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B.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刻不容缓
C.小农经济得到持续发展D.迫切需要改造小农意识
2023-01-15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史料与对应的历史认识,具有正确逻辑关系的是(     
A.AB.BC.CD.D
2022-12-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学业考试2)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礼记·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粱盛。”西汉桓宽《盐铁论·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A.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B.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D.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7 . 古代农耕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送粮无取僦(租赁),无得反庸(通“佣”),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

——《商君书》(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材料二   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材料五   据楼璹《耕织图·序》记载,宋高宗即位于江南,“备知民瘼(疾苦),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下务农之诏”。楼璹当时任临安於潜县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创作了耕织图共45幅,包括耕图从浸种到入仓21幅,织图从浴蚕到剪帛24幅。《耕织图》进献高宗后,高宗十分欣赏,对楼璹进行嘉奖,命翰林图画院摹绘,加以推广。


(1)指出材料二、三能否对材料一进行佐证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耕织图》创作和推广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传于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下图为杨家埠年画的代表作品,该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民生活的富足B.夫唱妇随的和谐
C.重视农耕的传统D.君主专制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达到“一岁数收”效果。这一做法
A.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B.加剧人地矛盾冲突
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导致自然经济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反映了
A.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D.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