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9-17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自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国外汉学家眼中伟大的宋朝》

材料二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


请回答:
(1)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一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
(2)请依据材料二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020-08-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成为始发港,方向为印度洋,该路后来还引发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隋唐五代为海上丝路的兴盛时期,当时广州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港口。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还产生了海神妈祖崇拜,占城稻种由丝路传入中国,因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基于番薯、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传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宣传西方科技和宗教,以及澳门、肇庆两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从而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一座密切交流的桥梁,并由此引起中国粮食生产革命和某些观念文化的改变。

——摘编自司徒尚纪、许桂灵《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朱长征《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运输联通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及所学,指出导致“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及所学,简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清社会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域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人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专业化特点。白银成为主币,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清社会在许多领域出现了变革性因素。从政治上来看,为防范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以至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明朝以后,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从社会关系上看,城市市民的抗税斗争及职业分化、城乡分化日益明显。从思想领域来看,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丘泼所提出在经济活动方面“听民自为”,在国家政策上倡导“保富”以及开放对外贸易等经济思想,更是商品经济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禁锢,自由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变化与影响。

材料二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故事梗概: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曾造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请他同往,开船前他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购买田宅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2)结合明清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社会实际情况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07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鹍《棣怀堂随笔》中说:“吴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通不断扩大与增强,徽州典当业因时而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将珠宝、毡缄、宇画、书籍、布匹、皮货、不动产土地等进行典当。随着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徽典不仅分布全国,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徽商,常常利用徽商的宗族、乡谊观念建立商业垄断。徽州典当业的发展为当时部分落后地区的资金融通、商品货币流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徽商经营致富后,会把手中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领域,如放贷、存银业务、置田地等。

——摘编自齐洋锟《明清时期特殊的金融机构--徽典》

材料二 19世纪, 英国的土地贵族衰落,为了维持体面和生计,他们出售大量珍贵艺术品尤其是意大利的绘画作品,英国的拍卖行快速发展,以佳士得为首的英国拍卖行还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扩张国际业务。英国政府对拍卖业给予税收优惠,艺术品拍卖均不收增值税。在进出口管制上,英国政府的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相当宽松,既没有文化遗产禁运出国的规定,也没有禁止出口的物品清单。在1845年英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拍卖法律《拍卖者法》对拍卖行进行监管。

——捕编自李字龙《英国拍卖市场特征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微州典当业和英国近代拍卖业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徽州典当业和英国近代拍卖业产生不同的原因。
8 . 货币不仅是市场交易的等价物,更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摘编自千家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史》

材料二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明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欲图构建一个反市场的劳役和实物经济制度,导致货币经济和市场极度萎缩。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

——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通货结构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9 . 有学者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帮的显著特征。据材料二,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未完成”转型的经济、政治根源。
2020-03-23更新 | 33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层训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表现得更为明确,规定和安排得更为周详体。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在封建社会晚期这样的特定时期,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国力,促进统一,但也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甚至助长昏愦和腐败,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加以评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政治体制与商业发展的关系。
2019-12-2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选课走班第二次调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