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D.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短暂开放。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乾隆年间(1757年),由于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人对中国进行的渗透(“洪任辉事件”),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广州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表明
A.明朝以来的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B.通商口岸带有一定半殖民地色彩
C.中外民间贸易往来全面放开
D.它实质上仍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7 . 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
A.大都
B.广州
C.上海
D.泉州
2019-02-1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9 . 清代开国不久,即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当时这种严酷的法律首先是针对
A.荷兰殖民者B.台湾郑成功势力
C.沙俄侵略势力D.葡萄牙殖民者
2019-01-30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卷
10 .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是
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
B.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C.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