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万英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百万英,增长了约3.5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1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

——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材料二: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全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

——摘编自张云《从く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

材料三


——摘编自《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2)公司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经济组织,欧美国家在不同时期涌现出诸多有代表性的公司。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公司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9-2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瓜分世界

观察《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除日本和美国外,这一时期从事殖民活动的国家主要是洲国家;被殖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洲、洲、大洋洲和洲
(2)从图例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主要有哪些方式?
(3)根据图中信息,你认为该地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世界形势?简述你的理由。
(4)结合史实,简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022-02-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合格考)
3 .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最主要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亟需建立与远东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的直接贸易关系。除了财政需求外,伊丽莎白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这种诉求由两个现实决定。一个原因是外部的荷兰、葡萄牙等国垄断了通往东方的航路。另一个原因是国内重商主义观念盛行。1599年,以伦敦商人为主体的英国商人提出发展东印度公司的请求符合国家的政治诉求。16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成立。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组织,是各公司效仿的对象,也是发展最完善的托拉斯;它不仅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行业垄断,而且经营范围已扩展到铁路、航运、铜业、钢铁、银行等;它在州政府、联邦政府、新闻出版、大学、宗教等领域都有势力;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托拉斯公司,象征着企业的“效益和组织”。同时,美孚石油公司史实际上是一部公司的“非法行为史”,是这只“大手”如何攫取同行的“战利品”,“扼杀其未来发展”的历史。

——摘编自【美】艾达·塔贝尔《美孚石油公司史》

材料三   逆全球化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冷战结束以来,欧美国家的政府放任金融资本肆意扩张,不仅导致本国制造业大量外移,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更导致国内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严峻态势下,代表产业资本家和国家利益的少数政客们试图通过逆全球化手段实施和加快再工业化战略,推动资本向本国的实体经济回流,进而重新牢牢主导全球秩序。逆全球化与其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逆转,不如说是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扭转不利形势而采取的掩人耳目的短期策略,紧随其后的将是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垄断资本将会再次在全球扩张。

——摘编自谢长安等《逆全球化还是新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简析英国政府“亟需建立与远东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的直接贸易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孚石油公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看待它的“效益”。
(3)作者认为“逆全球化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4 .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数个世界性大国,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它们崛起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三   德国于1871年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接着,德国在内燃机、电动机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从而使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主宰欧洲大陆的大国,其工业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美国通过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障碍。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美德等《世界强国崛起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1)西班牙人认为“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西班牙人为什么觉得“现在在世界的中央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优越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政治制度?促成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德国和美国经济崛起的相同历史条件。
(4)综上,简要谈谈你从英、德、美三国经济崛起中获得哪些历史启示?
2021-09-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复(孔子的弟子)谈及自然研究时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泥(泥:妨碍之意),是以君子不也。《荀子天论》也说“万物只怪书不说,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到日切磋而不舍也”

材料二 从公元一年至公元15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流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7%--71%,但至16世起以后,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中国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三 德国的工业革命滞后于英法两国。到19世纪40年代家,德国工业开始较快发展。1871年统一后,德国非常重视科学成就的利用。科学进学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1832年,德国化学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化肥工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精密仪器制遗也是国工业的突出长项。在19世记70年代反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比英国投入了更多的科研资金。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化学、电机和电力等工业领域,德国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到1900年,德国化学工业尤其是染料二业领先全球。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和发展趋势》


(1)根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就,并分析16世纪以后中欧科技出现差异的原因。
(2)根材料,概括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统一对德国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
(3)综上所述,谈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3-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字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二   欧美国家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历程表

时间事件
1866年第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组织)会议上,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写进了决议中。八小时工作制第一次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共同争取的目标。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举行支持八小时工作制的游行,并与警察发生冲突。
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1902年芝加哥的企业主们向美国工业委员会提交报告指出:实行8小时工作制以来,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同样的报告像雪片一样从美国各地飘向华盛顿。
20世纪20年代欧美主要的工业国家普遍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摘编自徐晓飞《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晚期欧洲工人阶级的工作状况并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抗争与思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特点,简要谈谈你对20世纪初西方企业主支持8小时工作制这一现象的理解(可从这一现象的背景、内容、影响、本质和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
2021-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民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道:“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材料三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四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的产生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材料三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列举三个部门即可)。
(4)依据材料四,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 .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

——引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午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核技术就是一个例子。核能是20世纪人葵获取的一项新能源,可拉制的核裂变反应可以作为发电站、核动力的能源,不可控制的核裂变反应则用来制造原子弹。核技术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的潜在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惨痛的教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科技滥用的沉痛教训远不止这些,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以及大气奥氧层空洞,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四大发明对1500年前后哪一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该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9 .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技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很容易使人产生技术决定论。当然,任何形式的
技术决定论都不会简单地把新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唯一的因素。所谓技术决定论,实际
上是那种把技术看作与社会文化并立的独立的力量,在这一类型的研究中,典型的方法是从
探讨社会需求开始,并考察它如何传递到科学技术内部。整个机制可以结合为科学(或技术
发明)从研究到应用直至取得经济效益的转化链。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受到
众多质疑,认为其忽略了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事实准确,逻辑得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